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
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
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
圆颅点飞霜,夷旷真吾师。
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
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
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
圆颅点飞霜,夷旷真吾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吊魏敏功赠住庵通老》。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易逝、时光飞逝的感慨。
“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表明时间流转,人们相见难,一旦分别便是生与死的距离。"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又怎能计其多少?
“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用比喻手法,将逝者比作珍贵如玉却不得见,只能空留哀思;“拱木”意指古人为表孝心而抱着父母的棺木哭泣,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深重。
“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则描绘了诗人在庵中守灵,对逝者进行祭奠的情景。"通老"指的是通晓古今之人,可能是对逝者的一种尊称;"奉香火"表明诗人仍然保持着与逝者的精神联系,通过焚香来寄托哀思。
“圆颅点飞霜,夷旷真吾师”中,“圆颅”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圆寂之意,即肉体消亡而精神得以超脱;"点飞霜"则形容逝者如同秋天的霜花一般,既美丽又令人感伤。"夷旷真吾师"表明诗人对逝者的尊崇,认为他是真正的师傅。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思。
心冷狙徒,志循教父寻宗祖。
上天秘诀始恢弘,冰雪充灵腑。
封闭庚金土釜。
定阴阳、斡旋子午。
应时升降,造化希夷,三光明吐。
性命相资,地天交泰分宾主。
湛然昏默契神功,法像周沙普。
此理君休轻侮。
莫贪爱、纵心*矩。
一朝功满,三岛同归,名超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