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同时雨,郎官等列星。
吴区都水监,闽国道山亭。
两地头逾白,诸公眼为青。
身名金玉质,文采凤凰翎。
鼓枻辞江郡,携书入汉廷。
河山秋肃肃,宫阙晓冥冥。
夜月鸿遵渚,秋风马在坰。
李峤初梦笔,刘向老传经。
朴棫材千尺,菁莪翠一庭。
天边期中鹄,囊底任枯萤。
归路梅花发,长歌为子听。
职教同时雨,郎官等列星。
吴区都水监,闽国道山亭。
两地头逾白,诸公眼为青。
身名金玉质,文采凤凰翎。
鼓枻辞江郡,携书入汉廷。
河山秋肃肃,宫阙晓冥冥。
夜月鸿遵渚,秋风马在坰。
李峤初梦笔,刘向老传经。
朴棫材千尺,菁莪翠一庭。
天边期中鹄,囊底任枯萤。
归路梅花发,长歌为子听。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郑元祐为友人李举人克明任教职而作的送别诗。诗中以“职教同时雨”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教育如春雨般滋润学子的场景,将李举人比作郎官之星,暗示其才华出众。接着描述了他在吴区和闽地任职的经历,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祝福。
诗中“两地头逾白,诸公眼为青”暗指李举人虽年事已高,但学问深厚,受到同僚们的尊重。“身名金玉质,文采凤凰翎”赞美了他的品格和才情,如同珍贵的金玉和凤凰之羽。
“鼓枻辞江郡,携书入汉廷”描绘了他辞去地方职务,带着知识和理想进入朝廷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自然景象烘托出京城的肃穆与宏大,以及李举人在其中的孤独与期待。
“夜月鸿遵渚,秋风马在坰”运用意象,寓言李举人如鸿雁般志向高远,马在野外的形象则象征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提及李峤和刘向两位历史人物,寄寓对他传承学问的期望。
“朴棫材千尺,菁莪翠一庭”比喻人才辈出,李举人如同千尺大树,将在教育的庭院中茁壮成长。最后,“归路梅花发,长歌为子听”以梅花开放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李举人的仕途将如梅花般傲霜绽放,诗人深情地承诺,无论何时何地,都将倾听他的歌声和成就。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表达了对李举人的赞美和鼓励,也寄托了对教育事业的美好祝愿。
怕说行期,乍领略、别离滋味。
况又是、江南三月,饯春天气。
两岸柔条和泪折,一襟幽怨凭谁洗。
向尊前、莫为唱阳关,添憔悴。游冶处,从头记。
多少恨,从今起。算花深栏曲,长相依倚。
如旧山眉窥绣槛,槛前人影今天际。
剩银钩、题壁字分明,空凝睇。
一星星、悼亡潘岳,诔词亲述斑管。
文情一片相生处,写出两番悲惋。笺乍展。
记几度、尊前曾识春风面。幽闲婉转。
想秉德无愆,修身有法,堪补女宗传。
韶华短,又是宫移羽换。胶弦续来还断。
兰灾蕙劫清芬在,留得灵芽双畹。毫漫染。
念瘴雨蛮烟,三载尘封研。天长水远。
叹故里粉笺,西湖松柏,回首乱山晚。
叹人生、梦痕泡影,乔松谁见同寿。
客星忽坠馀杯水,失却词坛高手。名不朽。
料夜夜、珠光剑气腾牛斗。图成感旧。
问榆绿风薰,梅黄水涨,魂得暂归否。
重泉下,徐淑秦嘉并秀。追随无异良友。
鸟原共命花连理,生死总成佳偶。愁尚有。
曾记得、秋风画扇吟红豆。柔肠回九。
便分付云林,生绡写出,此意向谁剖。
暮潮初退兰桡发,啼鹃正逢春晚。
盘荐樱桃,帘黏柳絮,又把东风催换。
掠檐新燕,记院宇年时,薄雷轻电。
节物依然,倚楼凝望白云远。
征程迢递未已,熟梅天近也,微冷还暖。
团扇临风,生衣对酒,何处水村山馆。流光如箭。
想到日尊前,荔枝红浅。屈指归来,好开丛桂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