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
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
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
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
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
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
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
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与生活的诗句,表达了对远离家乡、置身异乡之感。开篇“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便是强烈的情感宣泄,巴地(今四川一带)的习俗与内地汉族大不相同,反映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文化差异感受。
接下来,“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则是对边塞音乐的生动描绘。猿啼(猿鸣)与芦管之音交织,羌笛(一种少数民族乐器)与竹鸡(竹制的鸟形玩具,以风吹发声)共同奏出边地特有的旋律。
“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表达了诗人对远行者的心里牵挂和期望。迎送的人少,希望旅途中能够保持平安,不要有所惊恐。
最后,“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则是诗人给予自己的勉励。在遇到困难险阻时,要像穿梭于碍碍礁石之间的鱼儿一样灵活前进,这不仅是对旅途中的实际指导,也隐含了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时所需的智慧与勇气。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位唐代文人的边塞情怀。
顾生画学李思训,尤工栈道兼骡纲。
丹青金碧妙铢黍,近形远势穷毫芒。
褒斜山色一千里,子规啼处烟苍苍。
女郎祠边人迹绝,但见哀猿连臂叫啸青崖旁。
江水如油下南郑,阁道似发通陈仓。
红毡裹背笠覆首,人物结束疑唐装。
车马班班入云际,如蚁缘垤相扶将。
秦川渭水望不到,蚕丛直上天茫茫。
仰家扇子冰雪色,一茎斑竹磨潇湘。
如何方寸怀袖里,宛然置我蜀道青天长。
扬一益二古天险,谯周鬻国谋非臧。
阿瞒四纪作天子,青骡西幸何仓皇。
三十年来蜀道塞,况从古史论兴亡。
因君妙迹发遥慨,如听铃声替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