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满菰蒲翠积池,小轩风色昼迟迟。
柔桑已尽蚕将老,春社重来燕自知。
吟对松阴云薄护,坐看花影日频移。
沧江远隔尘埃路,得上渔舟是几时。
水满菰蒲翠积池,小轩风色昼迟迟。
柔桑已尽蚕将老,春社重来燕自知。
吟对松阴云薄护,坐看花影日频移。
沧江远隔尘埃路,得上渔舟是几时。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首句“水满菰蒲翠积池”,以“水满”、“菰蒲”、“翠积池”三个意象,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水池塘景象,水面上绿意盎然,充满生命力。接着,“小轩风色昼迟迟”,描述了一座小屋在春风中静谧地度过悠闲的白天,营造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氛围。
“柔桑已尽蚕将老,春社重来燕自知”两句,通过“柔桑”与“蚕”的关系,以及“春社”与“燕”的互动,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蚕事将尽,春社再至,燕子归来,这些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律。
“吟对松阴云薄护,坐看花影日频移”则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意境。诗人面对松树的阴凉,云层轻薄地守护着这片宁静,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而“坐看花影日频移”则描绘了时间的流逝,花影随日光的移动而变化,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体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敏感和珍惜。
最后,“沧江远隔尘埃路,得上渔舟是几时”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沧江遥远,渔舟何时能得上,蕴含着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活的宁静,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向往。
稽首稽首,礼佛刺绣。
阿婆九岁教女时,服侍阿母崇令仪。
阿女十三谢姊姨,一朝刺血绣灯帷。
挑纹舍指冥福资,圆持戒满行披缁。
扣线大士云中披,雪压缟衣霓裳纚,白玉绾结跣足垂。
小鱼皈法尾屣屣,相为灌水竹篮随。
绣成佛相庄严施,稽首虔撰刺绣词。
春江江水连江陌,月照行舟送行客。
蜀僧弹我绿绮琴,能使一声江水白。
一弦韽韽迟流云,再弦低似曲中君。
复有六弦七弦遍,冷冷万象散幽沉。
忽续忽断声离澌,枞枞楚楚纷横披。
错落千珠满客耳,前听后听回回喜。
倏尔夜色失天河,空馀江水微微波。
昨宵东院琵琶起,琵琶声调那足比。
自是心远意象偏,客里静尽闻如此。
促舟幽人坐抱膝,听之数起卧还立。
移舟更傍水东头,西洲将有蛟螭泣。
江帆带日开晴浦,野寺流风拂曙烟。
笑着黄冠从羽客,拜辞青笠学乘禅。
一枰慧力归空劫,半偈文心落幻缘。
归路晚逢丹荔至,扑人香艳向人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