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池畔引清风,别有幽香惬素衷。
高士何妨矜眼白,美人曾否怨颜红。
波摇玉骨神逾净,露浥冰肌态更丰。
社结远公堪做伴,几回欣赏付诗筒。
偶来池畔引清风,别有幽香惬素衷。
高士何妨矜眼白,美人曾否怨颜红。
波摇玉骨神逾净,露浥冰肌态更丰。
社结远公堪做伴,几回欣赏付诗筒。
此诗描绘了白荷花在池畔的清雅之姿,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荷花的高洁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句“偶来池畔引清风”,以“偶来”二字,赋予荷花一种不经意间带来的清新感,仿佛是自然界的精灵,不经意间便带来了清凉的微风。接着,“别有幽香惬素衷”,不仅点明了荷花特有的香气,更表达了这种香气能让人内心感到宁静和满足。
“高士何妨矜眼白,美人曾否怨颜红”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荷花比作高雅的君子和美丽的佳人,既展现了荷花的高洁品质,也暗示了其美的形态如同美人一般动人。同时,这两句也蕴含了对荷花不因外界评价而改变自我的赞颂。
“波摇玉骨神逾净,露浥冰肌态更丰”进一步描绘了荷花在水波中的姿态之美,以及在露水滋润下的纯净与丰盈。这里的“玉骨”、“冰肌”形象地表现了荷花的清丽脱俗,而“神逾净”、“态更丰”则突出了荷花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社结远公堪做伴,几回欣赏付诗筒”表达了诗人与荷花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通过诗歌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里“远公”可能指的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诗人借以表达与荷花相知相伴,共同欣赏其美,通过诗歌传递这份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荷花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外在的美丽,更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高洁与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