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病于君亦太兼,才高应亦被天嫌。
因分鹤料家资减,为置僧餐口数添。
静里改诗空凭几,寒中注易不开帘。
清词一一侵真宰,甘取穷愁不用占。
贫病于君亦太兼,才高应亦被天嫌。
因分鹤料家资减,为置僧餐口数添。
静里改诗空凭几,寒中注易不开帘。
清词一一侵真宰,甘取穷愁不用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作品,名为《奉和鲁望病中秋怀次韵》。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困顿与感慨之情的诗篇。
"贫病于君亦太兼,才高应亦被天嫌。"
这两句通过自我设身处地的方式,表露了诗人在贫穷和疾病中所承受的苦难,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宿命论,即认为个人的才能若是过于出众,也会遭到天命的不容。这既反映了个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也透出了古代文人对于命运的某种迷信态度。
"因分鹤料家资减,为置僧餐口数添。"
这里诗人描绘的是自己生活的窘迫,甚至连家中的财物也要精打细算,以至于连请和尚来家吃饭都需要计算成本。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困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宗教信仰的一种依赖。
"静里改诗空凭几,寒中注易不开帘。"
在这两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孤独。他尝试通过修改诗作来排遣心中的忧愁,但由于天气的寒冷,即便是学习《易经》也难以专心,不愿意打开窗户。这不仅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描绘了他所处环境的艰苦。
"清词一一侵真宰,甘取穷愁不用占。"
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认知和接受。诗人认为自己的文学才华(清词)已经被生活中的困难所磨练,而他也乐于承受这种贫穷带来的忧愁,不再去通过算卦之类的方式来逃避现实。这是一种对于个人命运的坦然接受,也是对自己文人的自我认同。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悲凉和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文学创作、宗教信仰以及个人宿命的一系列深刻思考。
昔日子过我,欢笑无与伦。
今日我过子,气结不得伸。
生死既异趣,人鬼亦殊因。
谁能无怛化,宅心栖元神。
功名尽黄土,富贵同飙尘。
所以旷达流,行乐须及春。
已往不可作,来者将代新。
怜子更无嗣,兼少骨肉亲。
遗稿渐零落,心血谁为珍。
弱弟未成立,一棺徒逡巡。
嗒焉丧厥偶,登堂念德邻。
音容邈何许,对面如越秦。
曷不忍须臾,竟尔反其真。
倏忽遗世想,先我成古人。
我来岁云暮,吁嗟骨已陈。
前路正茫黑,况于忧患频。
旦夕岂自保,日月驰两轮。
毋为形所役,悠哉谢劳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