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杀春山,翠眉何必长如许。黛边烟雨。
莫使人描取。掩映高楼,花缺偏窥汝。斑枝树。
令栽无数。遮尽芙蓉路。
看杀春山,翠眉何必长如许。黛边烟雨。
莫使人描取。掩映高楼,花缺偏窥汝。斑枝树。
令栽无数。遮尽芙蓉路。
这首《点绛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山色之美,通过“春山”、“翠眉”、“黛边烟雨”等意象,营造出一幅生动的春景图。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山”以生命,使其仿佛有了情感与意志,对“翠眉”的描绘更是充满了想象与诗意。通过“掩映高楼,花缺偏窥汝”一句,展现了春山与高楼之间的和谐与互动,以及春山之下的花木与春山的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斑枝树。令栽无数。遮尽芙蓉路。”这一句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将春山与树木、花朵联系起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关怀与思考。
一春三寄寿公诗,未尽平生爱公意。
清秋忽展双松图,于我初心乃深契。
乔柯落落生涧阿,下荫流泉上云气。
万古长撑雨露天,四时平视冰霜地。
问谁作者宋季人,一幅生绡墨尚新。
题诗千里应尊酒,岁寒标格当青春。
君不见司徒嘉绩奏三载,只尺天颜真简在。
麟袍玉带照贞姿,四海人方仰风采。
功名早拟登麟阁,中岁归来问林壑。
临观何处不江湖,范老文如为公作。
方今才望谁如公,郧阳节钺南畿同。
十年朝野均劳后,四省兵民总制中。
江汉朝宗两支水,公心耿耿真如此。
折冲千里笑谈馀,某也曾闻古君子。
公无上书称引年,我为公歌岘水篇。
羊公杜公各片石,更道人间别有仙。
中原之民望公久,过我山中还饮酒。
前年曾寿守溪翁,侑者罂泉诗一首。
春来江上多风波,船如天上闻公过。
白云黄鹤武昌渚,试看东流今若何。
我怀文襄,古之遗爱。去公百年,典型犹在。
惟遗爱一言,寔自仲尼。称郑之侨,今千载馀。
继者何少,子产初政。人欲杀之,歌者如水。
及再歌也,又恐其死。公之始至,白地有谣。
经营宣力,二纪三朝。苟利于民,遑恤在已。
我思古人,子产哉是。儗名山嘉树,孰非甘棠。
勿剪勿代,公貌在堂。我门于题,于戏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