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间白石坡,复带莓苔碧。
常有素心人,独行看鸟迹。
松间白石坡,复带莓苔碧。
常有素心人,独行看鸟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禅意的画面。诗人选取了“松间白石坡,复带莓苔碧”作为开篇,以“白石坡”为中心,通过“松”、“莓苔”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松树常被视为坚韧不拔、高洁的象征,而“白石坡”则给人一种纯净、高雅的感觉。“复带莓苔碧”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莓苔的绿色与白石的白色形成对比,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接着,“常有素心人,独行看鸟迹”两句,将视角转向了“素心人”,即内心纯净、追求精神境界的人。他们独自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观察着鸟儿留下的足迹,这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看鸟迹”,隐喻了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宿,以及对生活真谛的探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尖风荡漾帘波冷,游丝百尺飘香径。
湿翠愁红入卧屏,梁间双燕参差影。
金钗堕发春眠重,可怜春去愁难送。
花开花落费商量,凭谁唤醒流莺梦。
柳棉榆荚正悠扬,悄倚桃笙空断肠。
芳菲莫怪春光老,人世年年损靓妆。
倦客欲休息,驱车问灵境。
谷口采樵人,指是飞云岭。
古洞响寒泉,高峰明返景。
松涛从空来,感此动清警。
昔我登此山,垂发始覆颈。
杯底吸霞光,溪边捉云影。
当时虽无知,脉脉心已领。
抚树发长叹,岁月直俄顷。
俯仰心豁然,天风磬声冷。
盥手披图看遗迹,图中石室神仙宅。
卷轴参差叠六经,都是慈亲手所积。
当日严亲游历时,慈亲彝训在书帷。
自课四声通韵语,膝前把卷胜名师。
敬睹遗容开泪目,依稀小榻依花木。
秋庭新爽扇凉生,石室紬书随意读。
幼学初资慈教成,壮学还因严训行。
一品紫泥封诰后,圣人许说显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