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月二分残。圆缺谁看。繁镫渐远渐阑珊。
独有凤箫声不断,还在前山。夜久莫凭栏。
风露漫漫。满身香雾縠衣单。料得锦帷眠惯早。
可耐轻寒。
凉月二分残。圆缺谁看。繁镫渐远渐阑珊。
独有凤箫声不断,还在前山。夜久莫凭栏。
风露漫漫。满身香雾縠衣单。料得锦帷眠惯早。
可耐轻寒。
此诗《浪淘沙》由清代诗人张景祁所作,描绘了一幅月夜思人的凄美画面。
首句“凉月二分残”,以“凉月”点明季节与时间,暗示夜晚的清凉与月色的残缺,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二分残”则暗示了月相的变化,预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
“圆缺谁看”一句,将读者带入一个深邃的情感世界,月之圆缺,象征着人世间的聚散离合,而“谁看”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无人共赏这一美好景象的感慨,也暗含了对远方爱人思念之情的寄托。
“繁镫渐远渐阑珊”描绘了灯火逐渐稀疏、渐行渐远的场景,与月色的残缺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离别的氛围。灯火的“阑珊”不仅指物理上的消逝,也象征着情感的渐淡与距离的拉远。
“独有凤箫声不断,还在前山”中,“凤箫”是古代传说中的乐器,常与神仙或高雅的音乐相联系,此处用来形容远方传来的悠扬乐声,既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乐声“不断”与灯火“阑珊”形成对比,强化了孤独与期待的复杂情感。
“夜久莫凭栏,风露漫漫”则直接抒发了诗人面对长夜难眠的无奈与孤独。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倚靠栏杆,感受着无尽的风与露,身心俱冷,表达了深深的孤独与无助。
“满身香雾縠衣单”描绘了诗人穿着单薄的纱衣,被夜间的香雾包围,身体感到寒冷的情景。这里的“香雾”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象征着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与渴望。
最后,“料得锦帷眠惯早,可耐轻寒”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早早就习惯于温暖的锦被,而自己却难以忍受这轻寒的无奈与心酸。通过对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思念的月夜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与内心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