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犬捕执将祭神,群犬随之号极声。
恶伤其类乃如此,虽至苟贱亦有情。
人于天地最为贵,诗书礼乐开聪明。
推恩尚欲极万物,而况等列皆簪缨。
奈何心忍所不忍,相残相贼争功名。
因知微畜反可尚,使我感叹无由平。
一犬捕执将祭神,群犬随之号极声。
恶伤其类乃如此,虽至苟贱亦有情。
人于天地最为贵,诗书礼乐开聪明。
推恩尚欲极万物,而况等列皆簪缨。
奈何心忍所不忍,相残相贼争功名。
因知微畜反可尚,使我感叹无由平。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只狗为了祭祀而捕捉到另一只狗,引发了一群狗的哀嚎,以此来探讨人性与动物性之间的关系。诗人邹浩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类残忍行为的批判,以及对动物之间情感联系的感慨。
诗的开头描绘了狗与狗之间的捕食场景,一只狗为了祭祀的目的捕获了另一只狗,这一幕引发了其他狗的强烈反应,它们的哀嚎声充满了悲痛和愤怒。诗人借此场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看似低等的生物,在面对同类时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情感?这不仅体现了动物间的亲情,也暗示了人类在面对同类时,是否也应该展现出同样的同情心和道德感?
接着,诗人将话题转向人类社会,指出人类自认为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存在,拥有诗书礼乐的教化,能够推恩万物。然而,诗中却揭示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残忍和自私的行为,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相互残害,这种行为与人类自认为的高贵身份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认为即便是微小的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能体现出复杂的情感和道德观念,相比之下,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行为显得更为可悲和不值得赞扬。这种对比引发了诗人深深的反思,同时也让读者思考人类社会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整首诗通过动物的行为反观人类社会,以小见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复杂性,以及在追求文明进步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基本道德和同情心的培养。
清胜堂前花万重,玉堂署里两芳丛。
应怜寓直清无侣,聊伴衰翁宿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