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净业庵》
《净业庵》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五峰皆暮雪,八石尽朝烟。

路转无人迹,溪寻见鸟眠。

楸梧犹往日,钟磬是何年。

一饭从僧乞,扶筇又渺然。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山林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净业庵周围的自然风光与禅意氛围。

首句“五峰皆暮雪”,以“五峰”点明了山之高峻,而“暮雪”则渲染出一片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给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感受。接着,“八石尽朝烟”一句,将视线转向清晨的景象,晨雾缭绕在山间石上,仿佛仙境一般,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路转无人迹,溪寻见鸟眠”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净业庵所在之地的清幽与寂静。山路蜿蜒曲折,罕有人迹,只有偶尔可见鸟儿在溪边休息,生动地展现了山林的原始与和谐。

“楸梧犹往日,钟磬是何年”则将目光投向了庵内,楸树与梧桐依然挺立,似乎见证了庵中岁月的流转。而庵内的钟声与磬音,悠扬而深沉,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传达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一饭从僧乞,扶筇又渺然”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净业庵中,诗人或许只是简单地乞求一顿饭食,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这种渺然之感,既是对自身渺小的谦逊,也是对宇宙广阔与人生短暂的深刻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净业庵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庵内生活状态的简述,成功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得以净化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精神的深切感悟。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步韵和李公自寿诗

偶然一现宰官身,勋业从今问野人。

半局乾坤能共老,一樽贤圣欲偕春。

木天残梦风吹尽,白板深秋杖过频。

谑语狂歌俱可纪,世间除此即非真。

(0)

闻同难民为虎所食

何须今日方怜若,一度边关即鬼门。

身死不烦蝇作吊,年凶惟见虎加飧。

只愁老瘦重遭斥,但免饥寒亦感恩。

白雪一杯魂未远,料应笑我骨犹存。

(0)

白云只合住青山,一出青山便不閒。

梦幻了知无大患,苦甘尝尽信多艰。

陋形岂羡麒麟阁,短策真轻虎豹关。

世上沧桑原瞬息,更因何事泪潸潸。

(0)

空洞曾无一物遗,君亲两字尚撑支。

陈公但指知难改,苏子时扪不合宜。

二酉装来宁剩滓,八弦收入只馀悲。

年来渐觉肝肠冷,浇尽长边雪几卮。

(0)

曾闻大吕与黄钟,莫厌巴歌调不同。

雪后木人深话月,墓前石马乱嘶风。

声从隔壁钗环坠,听到无弦山水空。

音响不来吾不往,十方击鼓自蓬蓬。

(0)

赠杨济明

共是孤身海上山,燕支一去不知还。

鸭江已作鸳鸯渚,翠幕仍同虎豹关。

桃李种成花更烂,诗书典尽粒方艰。

不禁更听琵琶怨,碎却青衫泪点班。

(0)
诗词分类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诗人
康有为 陈寅恪 李慈铭 顾贞观 司空图 唐庚 倪元璐 张问陶 郑清之 吴融 夏竦 徐夤 张说 梁寅 周文璞 张炎 贾岛 傅若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