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山下路,寒食有炊烟。
歌管停春社,樵苏问墓田。
赋诗金谷宴,脩禊永和年。
旧日经行地,风流在眼前。
平山山下路,寒食有炊烟。
歌管停春社,樵苏问墓田。
赋诗金谷宴,脩禊永和年。
旧日经行地,风流在眼前。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平山下的景象,既有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传统习俗的生动展现,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首句“平山山下路,寒食有炊烟”,开篇即勾勒出一幅清明时节平山脚下,炊烟袅袅升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寒食节是古代祭祀祖先的日子,此时的炊烟不仅象征着生活的烟火气,也暗含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接着,“歌管停春社,樵苏问墓田”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节日的场景。春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吹管,庆祝丰收。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些欢愉的活动似乎被某种庄重的仪式所替代,人们开始询问墓田的情况,这种对比凸显了节日中的哀思与缅怀之情。
“赋诗金谷宴,脩禊永和年”则将目光转向历史,提到金谷园的宴会和修禊活动。金谷园是西晋时期石崇的别墅,永和年则是东晋王羲之组织的著名修禊活动。这两处典故的引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向往。
最后,“旧日经行地,风流在眼前”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这句话点明了主题,即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同时也暗示了对当前时光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清明时节平山下的自然景观与传统习俗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情回忆,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感慨。
风雨从吾款旧扉,也知荃杜采应稀。
敦槃衰鬓惊难再,花月欢场渐欲微。
晚药侵阶秋得气,倦萤入户冷无依。
缘堤衰柳吾怜汝,约略年华两并非。
晚莺唤、道留春住。没个商量,许多飞絮。
几日轻寒,淡烟遮断隔江路。
对花无语,怨昨夜、潇潇雨。
绿草满汀洲,料此际、春归难阻。何处。
有饧箫宛转,过尽绿杨门户。
闲行小立,甚春恨、上侬眉妩。
尽它去、于我何干,便来也、关谁情绪。
只一度春归,空费残红无数。
剩三分清影,一缕寒光,还又淡河汉。
不改如钩样,低低挂,更阑人静深院。为谁意懒。
叹素娥、消减无限。
也应恋、三五团圆好,奈容易更换。闲算。重重离怨。
想柳郎当日,曾妙词翰。
料得冰魂去,垂杨外,晓风一样吹远。旧情未断。
待再圆、休更剖散。便莫问盈亏,同一拜、了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