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丹楼一片霞,西池茅舍是罗家。
持经都讲来相候,书带盈门苜蓿花。
城上丹楼一片霞,西池茅舍是罗家。
持经都讲来相候,书带盈门苜蓿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城上丹楼一片霞”以“丹楼”与“霞”相映成趣,渲染出一种壮丽而又不失温柔的氛围,仿佛那座红色的高楼在夕阳的映照下,如同一片绚烂的云霞,既壮观又温馨。
接着,“西池茅舍是罗家”则将视角转向了更为质朴的乡村生活,通过“西池”与“茅舍”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这里的“罗家”,不仅指具体的居住者,也象征着一种简单、和谐的生活方式。
“持经都讲来相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描述一位“持经都讲”前来探访的情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这不仅是对友情的颂扬,也是对精神追求的肯定。
最后,“书带盈门苜蓿花”以“书带”比喻学问和知识的传递,形象地表达了知识的丰富和传承的重要性。而“苜蓿花”则增添了一抹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暗示着知识与生活的美好融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谐。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与自然美景的场景,既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颂扬,也蕴含了对知识与生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我本野鹿性,十年强衣冠。
欲报君亲恩,一念耿如丹。
薄驱常负疴,梦寐思湖山。
山间有田畴,草屋八九间。
四岭植松竹,亦足怡心颜。
系身不获图,我弟思其艰。
山上多种松,溪涧多种兰。
寒梅如许树,修竹百千竿。
春至阅农功,采蕨供菽餐。
我归有处所,感汝贻我安。
把袂日造兹,弟兄共盘桓。
奚觉天地广,吾道自为宽。
十年计树木,光阴如奔澜。
郡斋稀吏事,并驾出乘春。
散步入芳园,清幽绝嚣尘。
主人雅多情,呼童喜留宾。
开尊临清涟,振衣陟嶙峋。
梅坞香正飘,篁丛色方新。
登阁俯翠微,怡然畅心神。
周览景物佳,更对华筵珍。
清歌出兰房,曼声遏行云。
闻君恣窈窕,妙舞起缤纷。
把臂罄交欢,飞觞莫辞贫。
良辰不易逢,胜赏可谁论。
安得息尘劳,日日来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