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街人静碧天高,匝汉无云露自飘。
万里秋光同此月,五年客里度今宵。
只看迢递飞关雁,谁助凄凉唱玉箫?
杨柳疏疏满城阙,夜深寒气拥如潮。
六街人静碧天高,匝汉无云露自飘。
万里秋光同此月,五年客里度今宵。
只看迢递飞关雁,谁助凄凉唱玉箫?
杨柳疏疏满城阙,夜深寒气拥如潮。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丽,诗人姚燮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洒满大地的景象,以及在异乡度过佳节的感慨。
首联“六街人静碧天高,匝汉无云露自飘”,开篇即营造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六街指的是古代城市中的主要街道,此时已人声寂寥,天空湛蓝高远,露水在月光下轻轻飘洒,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幽之美。
颔联“万里秋光同此月,五年客里度今宵”,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更广阔的时空之中。无论身处何地,仰望同一轮明月,都能感受到共通的秋意与情感。诗人独自在外漂泊五年,中秋之夜,再次体验这份团圆的期盼与孤独的交织,情感深沉而复杂。
颈联“只看迢递飞关雁,谁助凄凉唱玉箫?”以雁群南飞的景象为喻,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借问“谁助凄凉唱玉箫”这一设问,进一步深化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仿佛在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共鸣。
尾联“杨柳疏疏满城阙,夜深寒气拥如潮。”以杨柳的稀疏与夜晚的寒冷,勾勒出一幅寂静而略带萧瑟的画面。城阙之上,杨柳随风摇曳,寒气如同潮水般包围着一切,既渲染了环境的冷清,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在宁静与孤独中寻找心灵的寄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尽日困登陟,跏趺聊对床。
岩空眩层碧,草细函幽香。
吊古谩秋思,开尊延月光。
随身不竿木,作戏且逢场。
天面无纤霭,平川灏气吞。
搘筇临阁道,拂石憩云根。
柳映山前路,烟摇水北村。
醉归风满袖,斜月在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