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因舞彩换袈裟,曾见圆通老作家。
寒雪一瓢应羡我,何时重驭白牛车。
祇因舞彩换袈裟,曾见圆通老作家。
寒雪一瓢应羡我,何时重驭白牛车。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的《戴孝臣从堡中来访四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祇因舞彩换袈裟”,开篇以“祇因”引出原因,暗示了主人公从世俗生活转向佛教修行的过程。这里的“舞彩”象征着繁华与欢乐,而“袈裟”则是佛教僧侣的服饰,代表了清贫与修行。这一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主人公从追求世俗的快乐到寻求精神解脱的转变。
“曾见圆通老作家”,“圆通”在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智慧境界,即能够通达一切法门,灵活应对各种情况。这句诗表明主人公曾经在圆通老作家那里学习佛法,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寒雪一瓢应羡我”,“寒雪”象征着清冷与孤独,“一瓢”则代表了简朴的生活。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在修行生活中虽然简朴,但内心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也暗含了对友人戴孝臣的羡慕,可能是因为对方能与自己分享修行的喜悦。
“何时重驭白牛车”,“白牛车”在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陀的教法,这里可能是指主人公希望再次回到世俗生活,但以更加智慧和慈悲的方式。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可能回归世俗生活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修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喜见江梅又著花,插来不怕帽檐斜。
高标幽韵谁真似,人在风流贺监家。
丁年慕请缨,白首翻攘袂。
輶轩遽凭轼,魏阙频回睇。
两淮经战争,万物皆惟悴。
云繁雪霰舞,风猛波涛沸。
椎凌仅通航,鼓夜无停枻。
依樯闻喜朝鲜,酌斚烹匀鳜。
出塞那复古,涉川今已利。
一节谁与持,同舟心靡异。
奋身徇主忧,图国忘私计。
昌黎去怀妾,定远老思妹。
高情独无戚,慧眼不留翳。
岂惟诗酒豪,抑亦文武备。
开馆昔登瀛,奉车元起沛。
君遭功名迫,我堪閒散置。
他年洛下吟,忆君徒拥鼻。
白头有如新,倾盖或如故。
乃知意气间,投分自有处。
魏公使汉南,风采耸一路。
凋残濡膏泽,冤讼廓氛雾。
游刃若发硎,调琴不胶柱。
平生不相识,见我国士遇。
杯盘倒箱箧,笑语杂卮寓。
岂惟倾肺腑,便可托婴孺。
慰我畴昔心,何啻封万户。
离觞岘山曲,握手惜约会聚。
江风吹行色,短棹不得住。
临岐亦何言,加餐纳多祜。
江路南风涨白沙,镫驴来憩梵王家。
片云忽作萧萧雨,梦断僧窗日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