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湘古雄邦,风气犹颇真。
民居限山溪,习尚犹古淳。
羲黄虽世隔,濂溪迹尚新。
九疑留舜辙,桃源嗟暴秦。
迫今百代下,湮沦同飞尘。
君行过湘江,敦古心应勤。
精神苟相契,异世情自亲。
不瑕圣孔父,从渠好问津。
他年石屋归,为藏折角巾。
候我采药来,山花我主人。
衡湘古雄邦,风气犹颇真。
民居限山溪,习尚犹古淳。
羲黄虽世隔,濂溪迹尚新。
九疑留舜辙,桃源嗟暴秦。
迫今百代下,湮沦同飞尘。
君行过湘江,敦古心应勤。
精神苟相契,异世情自亲。
不瑕圣孔父,从渠好问津。
他年石屋归,为藏折角巾。
候我采药来,山花我主人。
这首诗描绘了对衡湘地区古老淳朴风俗的怀念与向往。诗人以“衡湘古雄邦”开篇,点出地方的历史厚重感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接着,“风气犹颇真”一句,表达了对当地淳朴民风的赞赏。诗人进一步通过“民居限山溪,习尚犹古淳”描绘了自然环境与人文习俗的和谐共生,强调了这种古朴生活方式的珍贵。
“羲黄虽世隔,濂溪迹尚新”两句,运用典故,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先贤思想的传承与敬仰。通过“九疑留舜辙,桃源嗟暴秦”这两句,诗人借用了舜帝南巡和桃花源的故事,既赞美了古代圣贤的德行,也对暴政进行了隐晦的批评,同时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迫今百代下,湮沦同飞尘”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文明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的忧虑。“君行过湘江,敦古心应勤”则是对友人方棠陵的勉励,希望他能保持对古风的追求和尊重。
最后,“精神苟相契,异世情自亲”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共鸣超越了时空界限,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也能因心灵相通而亲近。“不瑕圣孔父,从渠好问津”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崇敬,鼓励对方探索和学习。
“他年石屋归,为藏折角巾。候我采药来,山花我主人”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预想在某个宁静的山居之地,两人可以共同享受自然的美好,分享生活的乐趣。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友情和文化的珍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真谛的深刻理解。
紫荆庭下列三株,十五年中次第枯。
馀庆后来英俊有,老成先辈典刑无。
每怀素志甘瓢饮,不觉长身要杖扶。
头白少公门下客,酸风吹泪洒輤涂。
故人天上调金鼎,应念先生苜蓿盘。
博士不烦重讲席,拾遗无复叹儒冠。
蓬莱海阔还须险,太华峰高不道寒。
茅屋三间老书客,逢人懒问日长安。
捧檄垂三考,还家甫一旬。
风云千里志,露电百年身。
讲席辞多士,帷堂泣老亲。
三生有遗恨,五福少全人。
南楚离骚国,清风澧有兰。
相从泮水乐,独棹一江寒。
远地重逢少,新知欲别难。
高平读书室,好为扫荒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