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岭槎牙古树,万峰摇落孤梅。
试问长安高卧,何如剡曲空回。
千岭槎牙古树,万峰摇落孤梅。
试问长安高卧,何如剡曲空回。
此画描绘了一幅山岭与古树交织,万峰中独梅摇曳的景象。千岭之上,槎牙古树苍劲挺拔,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坚韧之美;万峰之下,一枝孤梅傲然绽放,不畏严寒,独领风骚,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高洁。诗人通过这幅画面,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壮丽与梅花的孤傲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试问长安高卧,何如剡曲空回。”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长安,古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权力的中心;而剡曲,则是江南山水的代表,隐含着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意味。诗人以长安的高卧(即隐居)与剡曲的空回(即回归自然)进行对比,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在诗人看来,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或许比身处权力中心、追求名利更为高雅和自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丈人好别业,渺然在东溪。
人号东园公,绮里偕游嬉。
溪梁架飞虹,亭榭还茅茨。
偃坐思贤堂,鱼鸟观鹿麋。
何以爱东园,东园多朝曦。
东园好炙背,东园物先熙。
鸡鸣瑞色动,惊起金乌飞。
金乌既已飞,照见扶桑枝。
左攀扶桑枝,折之为牛箠。
朝牧东园野,夜赋饭牛诗。
以此谢荣慕,岂知尧舜时。
我屋异于是,无南北东西。
洞达开八窗,八风感我帷。
搴帷看时景,乌兔閒追随。
坎止我居静,虚心动应离。
动静随寂感,无为无无为。
丈人闻我言,信乎能不疑。
若询过庭际,谧也能言之。
圣途日芜秽,宇宙何寥焉。
天下皆尚同,人人信其贤。
自我抱兹独,世贤多烦冤。
蔼蔼溪田子,倾盖独相怜。
见嗟大科训,交契十年前。
邂逅金陵游,载歌伐木篇。
岂伊人事乖,聚散如云烟。
风云安可期,见月忆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