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二》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

霭霭藏孤寺,泠泠出细泉。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

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

(0)
注释
过:越过。
淮山:淮河山脉。
渐好:逐渐变得更好。
松桧:松树和桧树。
亦:也。
苍然:苍翠的样子。
霭霭:云雾缭绕的样子。
孤寺:孤独的寺庙。
泠泠:形容水声清脆。
细泉:细流的小泉。
故人:老朋友。
真吏隐:真正的隐士官员。
小槛:小栏杆。
岩偏:山岩旁边。
却望:回头望去。
临淮市:临淮市集。
东风:春风。
语笑传:交谈笑声传来。
翻译
过了淮河山脉渐入佳境,松树桧木也显得苍翠欲滴。
云雾缭绕中隐藏着一座孤独的寺庙,清泉潺潺从岩石缝隙中流出。
老朋友真是个真正的隐士,小栏杆环绕在山岩旁边。
回望临淮市集,春风中传来朋友们的欢声笑语。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并融入个人情感的诗句。诗人通过对过淮山之美景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一句,以“渐好”表明时节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变化,而“松桧”指代常绿的树木,它们在季节更迭中依旧郁郁苍苍,这是对自然不变的赞美。

接下来,“霭霭藏孤寺,泠泠出细泉”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隐逸的氛围。“霭霭”形容云雾弥漫之状,“孤寺”则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泠泠”形容水声清澈,而“细泉”则让人联想到生命之源的细微与纯净。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中,“故人”指的是旧友,诗人通过“真吏隐”表达对朋友深藏不露、品格高洁的赞赏;而“小槛带岩偏”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寄托。

最后,“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一句中,“却望”表明诗人在心中回望,那个临淮市,是与故人相连的情感之所系;“东风”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有助长和温暖的意味;而“语笑传”则是对那份温馨与欢乐记忆的留存。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流露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思念。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感昔七首·其四

小益晨装雨作泥,南沮涉水马长嘶。

山腰细栈移新路,驿壁流尘暗旧题。

(0)

雪后寻梅偶得绝句十首·其三

银烛檀槽醉海棠,老来非复锦城狂。

疏梅对影太清淡,为拂焦桐弹履霜。

(0)

读史

马周浪迹新丰市,阮籍兴怀广武城。

用舍虽殊才气似,不妨也是一书生。

(0)

乙丑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戏成绝句十二首·其五

鸡头累累如大珠,红草绿荷风味殊。

天与杨梅成二绝,吾乡独有异乡无。

(0)

雨晴风日绝佳徙倚门外三首·其三

章老三年病方死,吴翁一夕呼不醒。

独有此身顽似铁,倚门常看暮山青。

(0)

雨夜

庭院萧条秋意深,铜炉一炷海南沉。

幽人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

(0)
诗词分类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诗人
拾得 李日华 刘珝 程大昌 苏子卿 章炳麟 秦韬玉 丰坊 黎简 林光朝 邓剡 郑樵 崔与之 刘孝威 蒋捷 罗适 钟惺 王羲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