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坐藤萝下,挥手弄素琴。
我琴不悦耳,能作澹泊音。
本非求人知,我自写我心。
钟期既已亡,成连谁能寻?
岂徒桑与濮,六代趋荒淫。
时世有升降,性情无古今。
抚兹枯桐枝,欲辨口若喑。
罢琴人寂然,明月窥疏阴。
偶坐藤萝下,挥手弄素琴。
我琴不悦耳,能作澹泊音。
本非求人知,我自写我心。
钟期既已亡,成连谁能寻?
岂徒桑与濮,六代趋荒淫。
时世有升降,性情无古今。
抚兹枯桐枝,欲辨口若喑。
罢琴人寂然,明月窥疏阴。
这首诗《弹琴》由清代诗人张梁所作,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藤萝之下,手持素琴,弹奏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音乐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探索。
首句“偶坐藤萝下”,描绘了诗人偶然间坐在藤萝之下的情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自然的氛围。接着,“挥手弄素琴”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活动——弹奏古琴。诗人选择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弹琴,暗示了他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表达的愿望。
“我琴不悦耳,能作澹泊音。”诗人坦诚地表示自己的琴声可能并不悦耳,但能够传达一种淡泊、宁静的情感。这反映了诗人追求的并非外界的认可或赞美,而是通过音乐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本非求人知,我自写我心。”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弹琴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自我表达的纯粹性,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真谛的深刻理解。
“钟期既已亡,成连谁能寻?”引用了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伯牙,将理想的听众比作钟子期,表达了对真正理解自己音乐与情感的人的渴望。
“岂徒桑与濮,六代趋荒淫。”这一句则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批评了过去某些时代的奢靡与荒淫,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精神追求的坚持。
“时世有升降,性情无古今。”指出尽管时代变迁,但人的本性与情感是永恒不变的。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
“抚兹枯桐枝,欲辨口若喑。”诗人抚摸着古老的桐木琴弦,想要表达内心的情感,却仿佛失去了声音,这象征着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自我表达往往难以实现。
最后,“罢琴人寂然,明月窥疏阴。”描述了诗人结束弹奏后,周围一片寂静,只有明月透过稀疏的树荫,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这一场景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自我表达以及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人性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