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
《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欲作空门补处人,如何头上裹头巾。

曹溪一夜传衣钵,元是当年行者身。

(0)
注释
欲作:想要成为。
空门:佛教中的修行之地,指脱离世俗的出家人。
补处人:修行到可以接续佛位的人。
如何:为什么。
头上裹头巾:指戴世俗的头巾,与出家人的僧帽不同。
曹溪:地名,在广东韶关,为禅宗六祖慧能弘扬佛法的地方。
传衣钵:禅宗传法的方式,师父将衣钵传给弟子,象征传承佛法。
元是:原来就是。
当年:过去。
行者身:修行者的身份,这里指慧能曾为行脚僧。
翻译
我想成为修行之人,居住在空门之中,
却为何还要在头上裹着世俗的头巾。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诗中蕴含了深厚的禅意和对佛法修持生活的赞美。

"欲作空门补处人,如何头上裹头巾。"

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于佛教出家人追求精神境界的艰辛和敬仰之情。"空门"指的是佛门,即佛教;"补处人"则是对出家人的尊称,意指他们在精神上不断修行,以达到一种更高的觉悟状态。而"如何头上裹头巾"则是在强调这种追求精神境界的不易,它如同要在头顶之上再加一层包裹一般困难。

"曹溪一夜传衣钵,元是当年行者身。"

这两句诗,则是对禅宗衣钵传承的一种颂扬。"曹溪"指的是曹溪真如,他是中国禅宗的重要人物之一;"一夜传衣钵"则是在讲述禅宗中著名的衣钵相传的故事,即禅师之间通过衣钵来传递佛法的心法。"元是当年行者身"则表明这种精神传承,正是那些古代修行者们身体力行的结果。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出家人生活的赞赏,更通过对禅宗衣钵传承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赠人

云山万叠拥辕门,将帅询谋礼达尊。

剑戟霜明屯虎豹,桑麻雨霁乐鸡豚。

石关阨塞清无警,茅屋融和远有恩。

归觐彤庭陈骨鲠,心期王业固深根。

(0)

云巢

舒卷无心太古时,悠然深处独栖迟。

每依凉影休双翮,自敛神功寄一枝。

气出山川缠牖户,状如车盖覆茅茨。

相看怡悦安居甚,风雨飘摇势不危。

(0)

毗陵道中

孤帆斜日领舟行,远道无山为送迎。

沙店疏篱堪问酒,烟村高树不闻莺。

一湾野水鸥波静,到处蘋香客思清。

莫叹飞蓬类踪迹,成名自昔在书生。

(0)

壬辰清明日客有携酒城东邀陈致中谢行可程子舟马希穆及余游月盘洞天偶遇张文泰遂同饮欢甚行可以老杜清明二诗次韵纪事因就韵赋·其二

闭门且免走西东,时事无闻绝似聋。

几处干戈犹不息,一春桃李又成空。

唯馀山水长清丽,未见车书远混同。

冷节伤神登墓道,禁钟未夕惨江枫。

青山旧宅南归后,白日浮云北望中。

欲效微才今未用,沧波甘分钓鱼翁。

(0)

送樊照磨

都水使轺江上驻,郡僚驰驿共经过。

旱田官赋今蠲免,属邑民痍更抚摩。

水路归舟赊月色,山家冷灶借阳和。

蓬莱清浅神仙府,岁晚梅花照碧波。

(0)

追挽主簿汪古学

身为明时出,心惟古学稽。

方期遗一老,庶以泽群黎。

回首人何在,闻名我亦悽。

有山埋玉树,无路上金闺。

忆昔居乡井,逢危动鼓鼙。

檐深来鸟雀,海晏息鲸鲵。

保产身勤俭,治家法整齐。

教承轲氏母,贤有伯鸾妻。

历世神明胄,旌门孝节题。

父天嗟已隔,圣域望能跻。

雅誉尊徽歙,雄词粲壁奎。

居然麟一角,骏甚马攒蹄。

胸次光澄月,毫端气挂霓。

轻财好施予,引手救颠隮。

笾豆丰延客,饔飧自荐齐。

中年方仕进,远辙忽东西。

化雨滋鄱水,文风振语溪。

藻芹鱼亦乐,枳棘凤难栖。

职谢雷封簿,躬耕雨陇犁。

乾坤容放浪,轩冕视涂泥。

载酒寻花坞,编篱护药畦。

礼卑皂盖守,诗富锦囊奚。

物外筇随鹤,人间瓮舞鸡。

流光催衮衮,大梦杳凄凄。

著述留残藁,婆娑想故蹊。

敕筒香墨在,琴榻暗尘迷。

宰木脩盈拱,孙枝皎若圭。

遗孤今雪鬓,高步上云梯。

游宦毡仍冷,论交手屡携。

伤情歌此曲,南望暮天低。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南怀瑾 李根源 张其锽 李四光 陈布雷 任援道 陶博吾 顾学颉 陈迩冬 吴梅 仇亮 王冷斋 陈衡恪 邱清泉 陈柱 姜忠奎 吕志伊 田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