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把定咽喉,何处出气。
江南江北,绝毫绝釐。东土西天,成团成块。
释迦弥勒,尚自瞒盱。临济德山,如何拟议。
衲僧家,没巴鼻,却唤六双为十二。
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把定咽喉,何处出气。
江南江北,绝毫绝釐。东土西天,成团成块。
释迦弥勒,尚自瞒盱。临济德山,如何拟议。
衲僧家,没巴鼻,却唤六双为十二。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行瑛所作的偈语,具有禅宗特色的机锋和顿悟之境。诗人以奇特的意象描绘了一种超越常规的体验,表达对生命存在和宇宙观的深刻洞察。
"上不见天,下不见地",象征着超越世俗的界限,达到无边无际的境地;"把定咽喉,何处出气",暗示了生死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生命的源头和归宿。"江南江北,绝毫绝釐",形容极其细微的差别,可能暗指修行者的心灵状态,要求极其精确和敏锐。
"东土西天,成团成块",将天地宇宙比作可触摸的实体,揭示了佛法中的空间观念;"释迦弥勒,尚自瞒盱",提到佛教两位重要人物,暗示即使是佛陀也难以完全明了真理,强调了智慧的追求永无止境。
"临济德山,如何拟议",引用禅宗两位大师,表明禅宗不依赖言语文字,而是通过直指人心的教示来启发领悟;"衲僧家,没巴鼻,却唤六双为十二",以日常生活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禅宗的超越逻辑,打破常规,揭示禅修中的无我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禅宗注重直观体验和当下觉知的特点,引导读者在禅修中寻求超越世俗认知的真理。
蹑石循急涧,穿林度重冈。
俛入幽谷邃,仰见奇峰苍。
李公英妙年,读书此云房。
一去上台阁,致身何慨慷。
苏公记藏书,文字有耿光。
馀事亦骚雅,戏墨仍风霜。
两公不归来,岁月忽已荒。
何用建遗烈,寒泉荐孤芳。
劳农会稽宅,息驾丹元乡。
丹元不可见,翠壁空云房。
是时中春月,暄风发新阳。
白水注幽壑,绿树敷崇冈。
俯听足怡悦,仰观共徜徉。
班坐得瑶草,倾壶出琼浆。
长吟游仙诗,乱以招隐章。
忽忽林景西,踌躇申慨慷。
坐上江海客,兀傲须眉苍。
逸气迈霄汉,英词吐琳琅。
思与泉石胜,韵随笙鹤翔。
追游不敢及,咏叹可能忘。
意行欲遍江村路,恰到诗人断魂处。
梅花未肯笑春风,蔓草何须怨零露。
归来四壁无馀声,俯槛祇有寒塘青。
美人邂逅一笑粲,倒影的皪疏枝横。
寸心久矣遗纷杂,不但老禅斋夏腊。
此时悢悢欲何言,本根落落几难合。
走遍诸君诗卷中,西湖东阁病还同。
划然长笑惊梦破,碧云散尽山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