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汎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于陵乃逃相。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汎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于陵乃逃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即中国的传统双 Ninth Festival)时登上龙山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怀旧伤感情境。
开篇“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诗人描写了自己在官场中的局促和对宽广世界的向往,这是对自由和远大理想的渴望。接着,“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表达了诗人作为旅居异乡的游子,在秋天来临之际登上历史上的名将桓公的古台,感受着历史的沧桑。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清新的风和日,诗人漫步在连绵的江山之间,心旷神怡。然而,“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又转而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和对远方事物的思念。
以下几句“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诗人通过对山川形胜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壮丽景观的赞美,同时也强调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对古代圣贤和故土长者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工匠技艺的赞赏。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这几句则表现出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标准的坚持,以及对于人生际遇的坦然态度。
最后,“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汎篱下菊,還聆郢中唱。灌园亦何为,于陵乃逃相。”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无力感,同时也保留着一份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与逃避。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怀旧、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以及对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感悟,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表达的古典诗歌。
行脚见淳祐诸老,住院历南北两朝。
不守黄龙活业,不传太白箕裘。
为人处惯向弓弦上结丝,横机时每于险处断桥。
设出古老文章,解教夫子咂舌。
举示杜撰提唱,刚要达磨点头。
长处全无,拙处偏优。
是为杨岐十一世孙月涧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