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以道隐,结室岩之东。
余亦避世客,逢君于此中。
鸟因留食至,泉为炼丹红。
向晚下山去,月高秋色空。
幽人以道隐,结室岩之东。
余亦避世客,逢君于此中。
鸟因留食至,泉为炼丹红。
向晚下山去,月高秋色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与诗人相遇于宁山人隐居之所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与超脱的意境。
首句“幽人以道隐,结室岩之东”描绘了宁山人的隐居生活,他选择在岩石东侧隐居,以道自守,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这里的“幽人”指的是宁山人,而“道隐”则暗示了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内心的平静。
接着,“余亦避世客,逢君于此中”表明诗人自己也是寻求避世之人,与宁山人在此相遇。这不仅是一次偶然的邂逅,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两位志同道合的隐士在自然之中找到了彼此。
“鸟因留食至,泉为炼丹红”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生动细节,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鸟儿因为留恋主人的美食而来到,泉水似乎也为炼丹之事而变得红润,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寓意着宁山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修行的场所。
最后,“向晚下山去,月高秋色空”描绘了日暮时分,诗人与宁山人分别的情景。随着太阳的西沉,夜幕降临,月光高悬,秋色显得格外空灵。这一场景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共同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主题。
路绕溪回不计程,行邮今复宿延平。
阴云藏月不知处,急雨落天无数声。
病起尚疑群蚁斗,梦馀初听一鸡鸣。
泉山去岁同游赏,惟有神君识此情。
噫吁嚱,噫嚱一曲难为听,桑麻垄亩今荆榛。
子规夜诉仓庚鸣,时至气化能无声。
高皇神武百世业,安汉小子为凭陵。
九十六万目可掩,奈何从臾皆群臣。
臣乎臣乎胡乃尔,富汝贵汝庸何生。
炎精白昼欲晦蚀,日角眉目尤精神。
古来权柄不早去,止为鱼肉涂生灵。
生灵涂炭自兹始,古往今来祇如此。
重华一去何时还,志士幽人泪如雨。
秋风吹暗雨,重衾寒透。伤心听、晓钟残漏。凝情久。
记红窗夜雪,促膝围炉,交杯劝酒。如今顿孤欢偶。
念别后。菱花清镜里。眉峰暗斗。想标容、怎禁销瘦。
忍回首。但云笺妙墨,鸳锦啼妆,依然似旧。
临风泪沾襟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