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郡皆传此庙灵,庙前松桂古今青。
山曾尧代浮洪水,地有唐臣奠绿醽。
绕坐香风吹宝盖,傍檐烟雨湿岩扃。
为霖自可成农岁,何用兴师远伐邢。
一郡皆传此庙灵,庙前松桂古今青。
山曾尧代浮洪水,地有唐臣奠绿醽。
绕坐香风吹宝盖,傍檐烟雨湿岩扃。
为霖自可成农岁,何用兴师远伐邢。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灵验的庙宇景象,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开篇“一郡皆传此庙灵”表明这座庙宇在当地享有盛誉,神灵非凡。紧接着,“庙前松桂古今青”则描绘出庙前的景致,不仅指出了松树和桂树的存在,而且突显了它们自古至今常青不衰。
“山曾尧代浮洪水”这一句跨越时空,讲述了远古时代大洪水的传说,将庙宇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地有唐臣奠绿醽”则指出了历史上某位唐朝官员在此处所留下的遗迹或功绩,这里的“奠绿醽”可能是指古人祭祀时所用酒器,意味着这里曾举行过重要的礼仪活动。
下片诗句“绕坐香风吹宝盖”描写了庙宇周围环境的神圣与宁静,其中“宝盖”应为庙内装饰或供奉之物,受香风吹拂,显得庄严而美丽。接着,“傍檐烟雨湿岩扃”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庙宇在雨后的静谧气氛,其中“傍檐”指庙宇的边缘,“烟雨”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最后两句“为霖自可成农岁,何用兴师远伐邢”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恩赐和人类劳作之间关系的思考。在这里,诗人认为只要有适时的雨水,就足以使庄稼丰收,无需动员军队(“兴师”)去远地伐木(“伐邢”),强调了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反映出古人对于历史传承与自然和谐的深刻认识。
长流下苍梧,此地当关节。
驻兵遏西贼,首尾困横决。
纵有桀骜资,难逃死鈇钺。
昔人多远谋,戍甲岂虚设。
承平日既久,什伍坐分裂。
时见村落间,残猺犹草窃。
杀人无宁岁,焚黥蚕犁缺。
不俟猖獗馀,生灵已摧折。
驰书恳当道,抚捕牵多说。
痛念心欲寒,经过指频啮。
从来事姑息,寇乱无休歇。
爝火堪燎原,其机当早灭。
男儿堕地人总喜,弄之以璋射弧矢。
功名富贵须及时,谁肯龌龊陷泥滓。
争知造物有常理,得失荣枯互终始。
光阴百岁如转丸,纷纷扰扰徒为尔。
岂不见陌上花,随风飘泊浑尘沙。
又不见涧底松,霜枝雪干排晴空。
不如探囊且买尊中绿,它日招取巫咸为君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