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极不关丝,精神象外痴。
月高方有兴,风起忽无辞。
良友死将尽,此心谁复知。
何如罢弦索,高挂在东篱。
爱极不关丝,精神象外痴。
月高方有兴,风起忽无辞。
良友死将尽,此心谁复知。
何如罢弦索,高挂在东篱。
这首诗名为《对琴》,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王邦畿所作。诗中通过对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爱极不关丝”,以琴弦为喻,表达出诗人对琴的极度喜爱之情,这种喜爱超越了物质层面,触及心灵深处。接下来,“精神象外痴”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仿佛在琴声中找到了超脱现实的精神寄托,表现出一种痴迷的状态。
“月高方有兴,风起忽无辞”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衬托诗人的情感变化。月高之时,琴声悠扬,激发了诗人的兴致;而当风吹起时,琴声似乎也随之消失,暗示着情感的微妙波动和瞬间的消逝。
“良友死将尽,此心谁复知”则透露出诗人面对友情逐渐消逝的无奈与孤独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提出了最后的抉择:“何如罢弦索,高挂在东篱。”这不仅是对琴的处理方式,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诗人似乎在思考,是否应该放弃那些带来情感波动的事物,选择一种更为宁静的生活状态,如同将琴高挂于东篱之上,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友情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复杂情感面前的自我反思与抉择。
坊畔倚栊,尽凄听、故京遗曲。
殢海角行尘,拚老大还讳哭。
扇香恨罥,散梦绮、湘天余绿。
苦万场唤遍,姓字传芬相续。
忍赚修梅,中年痴况,袖绊寒竹。
忆庵语人回,闲访旧窗片玉。惊心量海,泪珠几斛。
饶翠禽、偏占晚枝春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