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在砌,颜色常好。岂无严霜,先彼长栲。
寄言青松,斧斤自从。子不在山,真节安庸。
小草在砌,颜色常好。岂无严霜,先彼长栲。
寄言青松,斧斤自从。子不在山,真节安庸。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许琮所作的《感秋诗(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许琮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于品格高尚之人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首句“小草在砌,颜色常好”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小草图景,小草长于石砌之上,即便环境不佳,但仍旧保持着青翠欲滴的颜色,这里象征着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人格特质。
接着“岂无严霜,先彼长栲”表达了即使遭遇严寒霜冻,小草依然顽强生存,它比那早已枯萎的老树(长栲)还要坚持得更久。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品格高尚者的赞美,他们在逆境中仍旧保持着自己的节操和尊严。
“寄言青松,斧斤自从”则是许琮通过小草与青松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不屈不挠之士的情感寄托。青松常象征着坚贞不屈,小草虽弱,但也能在严峻条件下生存,这里暗示着即使是柔弱如小草,也有着斧斤(砍伐)的自我选择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最后两句“子不在山,真节安庸”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品格高尚、坚守真理而不在世俗之山的朋友或师长的怀念。尽管他们不在身边,但其真挚的节操和精神态度依旧给予诗人安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坚韧、纯粹、不屈不挠之士的赞美与怀念,以及对他们高尚品格的认同和向往。
当君开府日,我最罕经过。
为避猪肝累,兼之箕口多。
高牙今已矣,旧雨近如何。
剩有山中客,神伤春梦婆。
浙水膏腴地,频惊贯索临。
方知难寡遇,恨不早投簪。
被谪应蒙垢,操戈亦负心。
请看扫门者,告密去如林。
圣主恩如海,容当宥累臣。
他年终结草,此日望生春。
幸或充城旦,宁辞赎鬼薪。
金鸡如有唱,白发拜深仁。
神之居兮寂莫,乃有好事兮出空谷。
访旧闻兮补残录,谓国虽亡兮礼可续。
明祀沦胥兮斯文之辱,上下旁皇兮遇之冥漠。
野田虽瘠兮意不薄,春有兰兮秋有菊,送明粢兮酿新醁。
甘棠已枯兮重濯濯,以教忠兮砺俗。
神其歆之兮不须巫祝。
今日良宴会,群彦相景从。
缅怀洛水迹,却听南屏钟。
旷怀寄我真,鸿去忘前踪。
燕时无不祥,流泉清溶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