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酒同刘伯,沉江异屈平。
祗疑中圣去,那解汨罗情。
蔓草荣虚室,行楸偃敝城。
最能明易理,何苦不谋生。
嗜酒同刘伯,沉江异屈平。
祗疑中圣去,那解汨罗情。
蔓草荣虚室,行楸偃敝城。
最能明易理,何苦不谋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的《哭隐君陈善二首(其二)》。诗中通过对友人陈善嗜酒与屈原投江的不同结局的对比,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其命运的感慨。
首句“嗜酒同刘伯”,以“刘伯”暗指刘伶,刘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酒鬼,以此来强调陈善与陈善对酒的嗜好相同,暗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接着,“沉江异屈平”一句,通过将陈善与屈原进行对比,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因政治失意而投江自尽,这里通过“沉江”这一动作,表达了对陈善不幸离世的哀悼之情。
“祗疑中圣去,那解汨罗情”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陈善之死的惋惜。中圣即中酒,这里是指陈善因饮酒过度而去世,与屈原的汨罗江投水不同,却同样令人痛心。那解汨罗情,则是说无法理解陈善为何会如此选择,表达了对陈善命运的不解和同情。
后两句“蔓草荣虚室,行楸偃敝城”描绘了陈善去世后,其居所周围蔓草丛生,象征着他的离去使原本充满生机的地方变得荒凉。行楸偃敝城,则是说曾经茂盛的楸树如今倒伏在废弃的城市中,比喻陈善的去世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象征着他生命的消逝。
最后,“最能明易理,何苦不谋生”表达了对陈善智慧的肯定和对其不幸命运的疑问。陈善虽然深谙易理,却未能避免生活的困顿和最终的离世,这既是对陈善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情地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其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生命价值以及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