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邦赤子近来王,圣主忧勤念远方。
酌取古人救荒政,颁为今日惠民仓。
备先水旱民亡瘠,弊在侵移数谩张。
我愿相君谨刑政,雨旸时若自平康。
闽邦赤子近来王,圣主忧勤念远方。
酌取古人救荒政,颁为今日惠民仓。
备先水旱民亡瘠,弊在侵移数谩张。
我愿相君谨刑政,雨旸时若自平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詹琲所作的《诏福建置惠民仓呈陈守御史》。诗中表达了对福建地区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关怀,以及对陈守御史的期望。
首句“闽邦赤子近来王”,描绘了福建地区的百姓在新王治理下逐渐得到改善的生活状况。接着,“圣主忧勤念远方”则点明了皇帝对偏远地区的关心和忧虑,体现了古代君主体恤民情的高尚品德。
“酌取古人救荒政,颁为今日惠民仓”两句,诗人提出借鉴古代的救灾政策,并将其应用于现代,设立惠民仓以救济百姓,体现了对历史智慧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策略。
“备先水旱民亡瘠,弊在侵移数谩张”强调了预防自然灾害的重要性,指出过去存在的弊端在于未能有效预防灾害,导致民众生活困苦。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
最后,“我愿相君谨刑政,雨旸时若自平康”表达了诗人对陈守御史的期望,希望他能谨慎处理政务,使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期待,也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历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许,体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往在河南佐王宰,王收书画盈数车。
我于是时多所阅,如今过目无遁差。
石君屏上怀素笔,盘屈瘦梗相交加。
苍虬入云不收尾,卷起海水秋鱼虾。
毫乾绢竭力未尽,山鬼突须垂髿髿。
牵缠回环断不断,秋风枯蔓连蒂瓜。
纵横得意自奔放,体法岂计直与斜。
客有临书在屏侧,豪强夺骑白鼻騧。
超尘绝迹莫见影,竞爱此家忘彼家。
赏新匿旧世情好,射杀逢蒙亦可嗟。
余观二人作诗论月石,月在天上,石在山下,安得石上有月迹。
至矣欧阳公,知不可诘不竟述,欲使来者默自释。
苏子苦豪迈,何用强引犀角蚌蛤巧擘析。
犀蛤动活有情想,石无情想已非的。
吾谓此石之迹虽似月,不能行天成纪历。
曾无纤毫光,不若灯照夕。
徒为顽璞一片圆,温润又不似圭璧。
乃有桂树独扶疏,常娥玉兔了莫觅。
无此等物岂可灵,秖以为屏安足惜。
吾嗟才薄不复咏,略评二诗庶有益。
浔阳几千里,无不见炉峰。
苍翠入众目,岩壑少行踪。
高僧忽独往,杳杳怀远公。
尝闻虎溪上,醉令或来同。
而今竞邀致,几里闻松风。
尘心古难洗,瀑布垂秋虹。
洛阳古道登北邙,河内碧山横太行。
朝骑快马暮可到,风物人心皆故乡。
竹林无踪怀阮籍,路傍有家嗟宣王。
别乘差同二千石,教民惟在亲耕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