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重物自轻,心清内无欲。
未定胸中见,难行天下独。
冠盖上青云,著鞭竞驰逐。
南山有德人,一笑遗宠辱。
岿然殿诸老,足以镇浮俗。
一出上禁林,再出拥牙纛。
本无圭组累,归去便野服。
譬如山中云,润泽滋草木。
未雨出岩岫,已雨反幽谷。
明月共樽罍,清风满松竹。
问谁从之游,韦编能熟读。
人生了婚嫁,意愿何时足。
傥肯割半山,诛茅从卜筑。
道重物自轻,心清内无欲。
未定胸中见,难行天下独。
冠盖上青云,著鞭竞驰逐。
南山有德人,一笑遗宠辱。
岿然殿诸老,足以镇浮俗。
一出上禁林,再出拥牙纛。
本无圭组累,归去便野服。
譬如山中云,润泽滋草木。
未雨出岩岫,已雨反幽谷。
明月共樽罍,清风满松竹。
问谁从之游,韦编能熟读。
人生了婚嫁,意愿何时足。
傥肯割半山,诛茅从卜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炎的作品,名为《送李侍郎归衡州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诗中表现了对朋友离别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道重物自轻,心清内无欲。”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心态,认为真正有修养的人能够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纯净。
“未定胸中见,难行天下独。”则是说在内心世界还没有形成坚定的见解时,要想独立于世俗之外,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朋友即将面临挑战的关切。
接下来,“冠盖上青云,著鞭竞驰逐。”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官场中人争名夺利、忙碌奔波的画面,而“南山有德人,一笑遗宠辱”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诗人希望朋友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岿然殿诸老,足以镇浮俗。”这里的“岿然殿”可能指的是某个山中之地,诸老即居住在此的隐逸之士,他们的存在对于世人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约束。
“一出上禁林,再出拥牙纛。”这两句描写了朋友将要离开官场、重返自然界的情景。“本无圭组累,归去便野服”则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即希望他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回归到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
“譬如山中云,润泽滋草木。”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将朋友隐逸后的境界与山中的云相比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影响周围环境、带来正能量的美好愿望。
“未雨出岩岫,已雨反幽谷。”这里通过雨水的比喻,表达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恩泽和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雨水不事先宣告就悄然而至,不带任何功利之心,只是自然地滋润着山中的植物。
“明月共樽罍,清风满松竹。”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诗人希望朋友能够享受到这种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最后,“问谁从之游,韦编能熟读。”这里的“韦编”指的是用草编织成的书籍,这两句是在询问谁愿意与诗中所描述的隐逸生活一同漫游,而“韦编能熟读”则表明即使是简单的自然之物,也能够成为学习和启迪智慧的对象。
整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隐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能够找到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美好祝愿。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自己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