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浮海后,獦獠起南邦。
悟得心为印,经行法是幢。
拈花看几叶,现月散千江。
独有唐年凿,寒泉下石淙。
西来浮海后,獦獠起南邦。
悟得心为印,经行法是幢。
拈花看几叶,现月散千江。
独有唐年凿,寒泉下石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修行悟道的过程与心境。首句“西来浮海后”,仿佛是描述一位僧人历经艰辛,从西方漂洋过海而来,踏入了新的地域。接着,“獦獠起南邦”可能象征着僧人在陌生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悟得心为印,经行法是幢”这两句,表达了僧人通过内心的领悟,认识到心即是修行的印记,而实践佛法则是指引前进的灯塔。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佛法实践的重视,体现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
“拈花看几叶,现月散千江”则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僧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悟。通过“拈花”这一动作,象征着僧人对细微事物的敏锐感知;“看几叶”则暗示了他对自然界变化的洞察力。而“现月散千江”则描绘了月光洒满江面的壮丽景象,象征着僧人的智慧如同月光般普照四方,影响深远。
最后,“独有唐年凿,寒泉下石淙”这两句,可能是在赞美古代僧人或先贤的坚韧精神和对修行的执着。这里的“唐年凿”可能指的是唐朝时期僧人开凿泉水的故事,象征着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寒泉下石淙”则描绘了清澈的泉水从岩石间潺潺流下的景象,寓意着修行者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修行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颂扬了古代僧人不屈不挠的修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