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天真被谪书,亦教人境得仙居。
开门翠霭三峰近,合眼红尘万事疏。
髣髴旧容蝉已蜕,徘徊高隐室犹虚。
何时归伴赤松子,稳驾寻君物外车。
伊昔天真被谪书,亦教人境得仙居。
开门翠霭三峰近,合眼红尘万事疏。
髣髴旧容蝉已蜕,徘徊高隐室犹虚。
何时归伴赤松子,稳驾寻君物外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与心境,充满了对自然与超脱世俗的向往。首句“伊昔天真被谪书,亦教人境得仙居”开篇即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将主人公从凡尘引入仙境,暗示其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超脱。接着,“开门翠霭三峰近,合眼红尘万事疏”两句,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隐士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远离尘嚣的心境。接下来,“髣髴旧容蝉已蜕,徘徊高隐室犹虚”则进一步揭示了隐士内心的转变与成长,仿佛经历了某种蜕变,更加坚定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最后,“何时归伴赤松子,稳驾寻君物外车”表达了诗人渴望与更高层次的隐士相会,共同探索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之旅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一代君臣尽悄然,空遗闲话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何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浦雨连天。
长江日夜东流水,两岸芦花一钓船。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