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舞恒赴节,善歌多应弦。
艺精契至理,轮扁非言传。
情矫性始凿,礼烦本日颠。
所以大观人,游目无为先。
岂不笑与嚬,造适意悠然。
投足得规矩,率真外蹄筌。
庶几达圣境,并可延天年。
妙舞恒赴节,善歌多应弦。
艺精契至理,轮扁非言传。
情矫性始凿,礼烦本日颠。
所以大观人,游目无为先。
岂不笑与嚬,造适意悠然。
投足得规矩,率真外蹄筌。
庶几达圣境,并可延天年。
这首诗《杂诗》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讨了艺术、人性、礼仪以及达到圣境的可能性。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中首先提到“妙舞恒赴节,善歌多应弦”,描绘了舞蹈与音乐的和谐之美,强调了艺术表现与节奏、旋律的紧密联系。接着,“艺精契至理,轮扁非言传”表达了技艺高超之人往往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理解往往难以用言语完全传达,暗示了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矫性始凿,礼烦本日颠”则反映了对传统礼仪的反思,指出情感的真实表达与繁琐的礼节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提出了简化礼仪、回归本真的观点。接下来,“所以大观人,游目无为先”强调了观察与体验的重要性,认为在欣赏艺术或理解世界时,首要的是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开放。
“岂不笑与嚬,造适意悠然”表明了在追求内心满足的过程中,无论是欢笑还是忧愁,都是自然的情感流露,体现了对个人感受的尊重。而“投足得规矩,率真外蹄筌”则进一步阐述了在遵循规则的同时,保持个性与真实的重要性,即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同时,不应失去自我表达的自由。
最后,“庶几达圣境,并可延天年”表达了对达到精神境界的向往,认为通过艺术、自我认知和道德修养,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精神状态,还能延长生命的质量与意义。
综上所述,《杂诗》通过艺术、情感、礼仪等多个层面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艺术与人性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