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中之人不见形,两脚不住以隐名。
此行有似风过海,摸索不著闻其声。
浣花江头万僧市,抵掌笑谈儿辈惊。
一轩碧芦佛手种,霜叶戚戚如诗鸣。
此间谓是留凤处,但恐还作冥鸿征。
卷衣我亦逐师去,分取半庵栖月明。
庵中之人不见形,两脚不住以隐名。
此行有似风过海,摸索不著闻其声。
浣花江头万僧市,抵掌笑谈儿辈惊。
一轩碧芦佛手种,霜叶戚戚如诗鸣。
此间谓是留凤处,但恐还作冥鸿征。
卷衣我亦逐师去,分取半庵栖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庵中生活的景象。开篇“庵中之人不见形,两脚不住以隐名”表达了隐者的清高脱俗,不愿为世人所知晓。紧接着,“此行有似风过海,摸索不著闻其声”则通过比喻,强调了隐者行动无踪迹可寻,仿佛如同海上飘逸的风,给人以神秘感。
“浣花江头万僧市,抵掌笑谈儿辈惊”一句,画面转向一个热闹的场景,众多僧侣在江边聚集,气氛活跃,但隐者却不为所动,只是微笑着与人交谈,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情怀。
“一轩碧芦佛手种,霜叶戚戚如诗鸣”写出了隐者的生活环境,他在碧绿的竹轩中栽培,四周萦绕着清冷的竹叶之声,宛若诗歌般和谐。
“此间谓是留凤处,但恐还作冥鸿征”表达了隐者对于这片净土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纷争的担忧,害怕这里亦会被外界打扰。
最后,“卷衣我亦逐师去,分取半庵栖月明”则展现了诗人对隐者的追随之心愿,希望能与这位高僧共享宁静的生活空间,共同在明亮的月光下栖息。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