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住红螺村,到海王购得,凤纹宝砚。
是红友当年,填词染翰。
重付竹君学士,与词伯经师周旋惯。
康熙丁卯,乾隆丙子,双铭同椠。
赞叹文窗玩,似心太平庵,端溪一片。
才谱罢苏辛,又笺两汉。
我冀附庸风雅,愿下拜南丰心香瓣。
恨在手无玉鸦叉,寸铁不持白战。
人住红螺村,到海王购得,凤纹宝砚。
是红友当年,填词染翰。
重付竹君学士,与词伯经师周旋惯。
康熙丁卯,乾隆丙子,双铭同椠。
赞叹文窗玩,似心太平庵,端溪一片。
才谱罢苏辛,又笺两汉。
我冀附庸风雅,愿下拜南丰心香瓣。
恨在手无玉鸦叉,寸铁不持白战。
这首诗名为《无闷·咏万红友凤砚》,作者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吴重憙。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方珍贵的凤纹宝砚,它曾由红螺村主人购得,用于填词染翰,显示出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砚台被赠予竹君学士和词伯经师,他们常以此砚进行文学交流,体现了砚台在文人雅集中的重要地位。
诗中提到的“康熙丁卯”和“乾隆丙子”是年份,表明这方砚台见证了两个历史时期的文人活动。接着,诗人赞美砚台如同文窗中的珍品,象征着文人的宁静与高雅,又提及砚上刻有苏辛词风和两汉文字,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参与到这样的文人雅集中,向南丰先生致敬,但遗憾的是,他手中没有名贵的玉鸦叉(一种书写工具),只能以寸铁之志,表达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对砚台的敬仰和对自己未能尽享文雅生活的感慨。
丛山如剑戟,灌木蔽嵚岑。
其水独南流,溪谷皆阻深。
山民鸟兽居,不驯匪自今。
追呼敢逆命,兵革踵相寻。
未能静伏莽,火烈悲焚林。
杀人税无出,迟回伤我心。
蚩蚩亦赤子,念尔为沾襟。
招手语父老,鸱枭怀好音。
宿逋既累岁,敲骨力难任。
民顽实吏拙,许身愧南金。
何时免素餐,引疾投吾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