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二十日,寒气尚棱棱。
万甲殊未坼,新雷徒已曾。
山禽鸣瑟缩,道马足凌兢。
节候无惊异,江南旧所称。
春来二十日,寒气尚棱棱。
万甲殊未坼,新雷徒已曾。
山禽鸣瑟缩,道马足凌兢。
节候无惊异,江南旧所称。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初至,寒气犹存的景象。诗人韦骧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以及寒意未尽时的万物生长状态。
首句“春来二十日,寒气尚棱棱”点明时间与气候特点,春已至二旬,但寒气依旧凛冽,形象地描绘出初春时节特有的冷峻氛围。接下来,“万甲殊未坼,新雷徒已曾”两句,通过“万甲”这一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大地尚未完全苏醒的状态,即使新雷已经响起,也未能彻底驱散冬日的寒冷。这里,“万甲”指的是大地上的万物,新雷“徒已曾”则暗示了春雷虽响,但并未能带来足够的温暖,万物的复苏还需时日。
“山禽鸣瑟缩,道马足凌兢”进一步描绘了寒气未消时的自然景象。山中的鸟儿因寒冷而鸣叫得瑟缩不已,道路旁的马蹄在冰冻的地面上显得格外谨慎。这两句通过动物的行为细节,细腻地展现了环境的寒冷与生命的敏感。
最后,“节候无惊异,江南旧所称”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对江南地区春寒料峭现象的熟悉与理解。这里的“节候”,既指季节的变化,也暗含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
怜君匣中镜如月,锦衾夜抱忽焉觖。
怜君膝上七弦琴,正当弹处弦凝绝。
玉女之峰山可崩,鸳鸯之湖水可竭。
怜君此情黯自知,怜君此恨莽难歇。
幽房风雨泣青灯,是耶非耶半明灭。
吁嗟夫人生榆西,万里从君为君妻。
君家高堂母老矣,君家旧隐在清溪。
远辞华屋侍君母,夫人明淑真可师。
闻道缔昏在西岳,夜台今傍罗浮归。
罗浮西岳仙灵府,生死名山无所苦。
独有弱息在怀中,自今展转依谁乳。
寒时谁为衣,饥时谁代哺。
愿君以一身为子兼为母,上奉高堂姑,下抚怀中女。
天荒地老结他生,生生世世还依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