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今古事,欲问岱君灵。
汉柏虚称观,秦松枉勒铭。
此生游已倦,何地酒能醒。
杖底千峰色,依然未了青。
茫茫今古事,欲问岱君灵。
汉柏虚称观,秦松枉勒铭。
此生游已倦,何地酒能醒。
杖底千峰色,依然未了青。
这首诗《泰山绝顶对酒》是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通过对泰山绝顶饮酒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深沉感慨。
首句“茫茫今古事”,开篇即以“茫茫”二字形容古今往事的浩瀚无垠,引发读者对历史长河中无数故事的遐想。接着“欲问岱君灵”,诗人表达了想要向泰山(古代认为是神山)寻求答案的愿望,暗含了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汉柏虚称观,秦松枉勒铭。”这两句通过对比汉柏和秦松,讽刺了历史上那些徒有其表、名不副实的事物。汉柏被虚称为观,秦松的铭文被误刻,暗示了历史上的种种错误认知和虚伪现象。
“此生游已倦,何地酒能醒。”诗人感叹自己一生的漂泊已经感到疲惫,即便是借酒浇愁,也无法真正从心灵的困顿中解脱出来。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内心深处的自我反思。
“杖底千峰色,依然未了青。”最后一句以杖底千峰的景象,象征着诗人虽身处绝顶,但心中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却依旧深远。这里的“未了青”既指山色未尽,也暗喻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永无止境。
整首诗通过泰山这一自然景观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情感表达。
仙姿元自广寒来,分得天香长馥郁。
千古风流独占秋,一枝曾比昆山玉。
伊余老去百念灰,已是形骸如土木。
年年尚为此花狂,有似渊明偏爱菊。
坐中不可一日无,又似子猷真爱竹。
一从秋到天宇清,颇费梦思眠不熟。
凌晨便起探花枝,走遍荒园常仆仆。
可怪司秋失故常,时节已深花尚伏。
迨余抱病卧匡床,始报枝头缀金粟。
折来三嗅忽悽然,不觉泪珠悬两目。
天胡祇赋惜花心,不容享此看花福。
今年疾疢已如斯,来岁衰颓还可卜。
纵令牵强到花间,空使此心生不足。
不如等是趁西风,把花一扫还空谷。
壮哉溢目还盈耳,千骑出城歌吹起。
野人一睹快争先,奔走欢呼几折趾。
往年戎马偶出郊,田间弥望皆荒茅。
使君笃意劝农课,尽使惰游如所教。
麦欲连云桑蔽野,此心犹恐孤民社。
要将治绩迈龚黄,不但文辞超贾马。
编民击壤自欣欢,尽道年来百虑宽。
承流宣化得贤帅,湛恩沾溉何漫漫。
不愧剖符仍受玉,善政已为千里福。
年丰谷贱复何忧,向也穷民今亦足。
固知博施非屯膏,况能好善如干旄。
宾僚倘有公辅器,宁辞解赠腰间刀。
有客有客歌贤业,词烂春葩光炜烨。
一时酬唱已清新,四坐朋从更和叶。
酒酣谐笑应云云,元白李杜疑前身。
想当挥毫落纸时,笔端往往俱有神。
我来触绪未暇给,首睹明珠千百粒。
豁然两眼顿增明,更觉慢心无自入。
已幸从今日往还,况复赋诗宾客间。
只恐使君丹诏下,擢归青琐点朝班。
《和林大任劝耕》【宋·吴芾】壮哉溢目还盈耳,千骑出城歌吹起。野人一睹快争先,奔走欢呼几折趾。往年戎马偶出郊,田间弥望皆荒茅。使君笃意劝农课,尽使惰游如所教。麦欲连云桑蔽野,此心犹恐孤民社。要将治绩迈龚黄,不但文辞超贾马。编民击壤自欣欢,尽道年来百虑宽。承流宣化得贤帅,湛恩沾溉何漫漫。不愧剖符仍受玉,善政已为千里福。年丰谷贱复何忧,向也穷民今亦足。固知博施非屯膏,况能好善如干旄。宾僚倘有公辅器,宁辞解赠腰间刀。有客有客歌贤业,词烂春葩光炜烨。一时酬唱已清新,四坐朋从更和叶。酒酣谐笑应云云,元白李杜疑前身。想当挥毫落纸时,笔端往往俱有神。我来触绪未暇给,首睹明珠千百粒。豁然两眼顿增明,更觉慢心无自入。已幸从今日往还,况复赋诗宾客间。只恐使君丹诏下,擢归青琐点朝班。
https://shici.929r.com/shici/KPwe4.html
平生好山水,至老心不移。
每闻有佳处,欲见唯恐迟。
相去虽云远,不惮脚力疲。
纵不能得到,夜梦必见之。
晚岁卜筑地,一半在翠微。
山水既俱胜,景物还相宜。
旁人来睹此,已自心目怡。
若乃梦中见,则又远过斯。
高山与流水,到处皆崛奇。
其间有楼观,金碧仍相辉。
幽深极险怪,皆世所未窥。
谓必神仙窟,非世所得知。
不谓我凡骨,乃获来游嬉。
恍然若惊觉,有如天上归。
是岂造物者,不与人相违。
知我有雅好,特以此见贻。
嗟我今老矣,万事都弃遗。
犹有山水债,未能忘梦思。
他日或蝉蜕,百态不愿为。
只愿海山去,赴我赤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