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屋,入一屋,来来去去教他哭。
来去祇为贪瞋痴,于今悟罢须知足。
知足常须达本源,去却昔时恶知识。
恶知识,将伊作,手力法施无前后,共护无生国。
出一屋,入一屋,来来去去教他哭。
来去祇为贪瞋痴,于今悟罢须知足。
知足常须达本源,去却昔时恶知识。
恶知识,将伊作,手力法施无前后,共护无生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的作品,名为《杂句(其五)》。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禅宗诗歌,表达了对佛法修行的一种体悟和理解。
“出一屋,入一屋,来来去去教他哭。” 这几句话描绘了一种世间的忙碌与无常,也反映出了人在烦恼中的痛苦。这里的“屋”象征着人的心灵之所,而“来来去去”则是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一种描述。
“来去祇为贪瞋痴,于今悟罢须知足。”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执迷不悟的反省,以及现在终于有所顿悟,认识到应该满足于目前的状态,不再被贪欲、愤怒和愚昧所困扰。
“知足常须达本源,去却昔时恶知识。” 这里,“知足”是指心境的平和与满足,而“达本源”则是在追求内在的真理。诗人建议应当达到这种状态,并且摆脱过去那些有害的、不良的知识或观念。
“恶知识, 将伊作,手力法施无前后,共护无生国。” 这几句话表达了对于那些不利于修行的旧有的认识与习惯进行清理和改造。诗人主张用坚定的意志和方法去除这些障碍,以保护内心世界不受外界干扰。
整首诗通过对世间无常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修行中的顿悟与自我超越的体验。同时,这也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提醒人们要有知足之心,摆脱负面情绪和不利于自身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