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谓一拳小,请看九仞高。
飞来舞鸾凤,捲去拥波涛。
得受衣冠拜,谁能绳墨操。
置之沧海上,端合驾神鳌。
莫谓一拳小,请看九仞高。
飞来舞鸾凤,捲去拥波涛。
得受衣冠拜,谁能绳墨操。
置之沧海上,端合驾神鳌。
这首诗以石为题,通过描绘石的大小、形状以及它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石这一自然元素的独特见解。
首句“莫谓一拳小,请看九仞高”,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将石的体积与高度进行对比,强调了石虽小,却能展现出高远的气势,暗示了石的内在力量与外在形象的统一。这里运用了“一拳”与“九仞”的对比,既突出了石的小巧,又强调了其潜在的高度与深度,富有哲理意味。
接着,“飞来舞鸾凤,捲去拥波涛”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石的动态美。石仿佛能够自由地在空中飞翔,舞动着鸾凤,又能在水面上卷起波涛,展现了石的灵动与力量。这不仅描绘了石的自然属性,也赋予了其生命感,使其成为自然界中充满活力的存在。
“得受衣冠拜,谁能绳墨操”两句,转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石。石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崇拜,甚至被赋予了礼仪性的地位。同时,诗人也提出了一个反问:“谁能绳墨操?”意即,谁能真正掌握和定义事物的价值与意义?这引发了对人类行为与自然法则之间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秩序与自然法则之间微妙平衡的洞察。
最后,“置之沧海上,端合驾神鳌”两句,将石置于广阔的海洋之上,想象其与神鳌(传说中的巨大海龟)相伴,进一步扩展了石的形象,使之成为连接天地、超越常规的存在。这样的结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对石这一自然元素的无限敬仰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也蕴含了对人类社会与自然法则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哲学思考。
厖然大物名狻猊,丹青何处貌得之。
曾闻宣德有此贡,流沙万里牵来时。
茜红?毹金锁络,壮士如云共挥霍。
铜睛铁额照上林,守有啬夫拘有柙。
熊栏豹槛海子傍,狎视群兽如群羊。
寻常莫试纵擒手,此物骄悍无能当。
上林风高秋日暮,野心应尔关西路。
左钳右掣不得行,一吼乾坤为谁怒。
今人豢虎古豢龙,云沈风郁皆无功。
狻猊狻猊,嗟尔非龙复非虎,饱食兀兀将安庸。
君不见孝宗弘治初春秋,西人贡狮南海头。
数行诏下直遣去,中国圣人歌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