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默无闻地,潮来忽有声。
亦能骇视听,终觉壮心情。
于世常存信,为人类不平。
广陵空见说,何似此分明。
寂默无闻地,潮来忽有声。
亦能骇视听,终觉壮心情。
于世常存信,为人类不平。
广陵空见说,何似此分明。
这首诗《听潮》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邦畿所作,通过描绘听潮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首句“寂默无闻地,潮来忽有声”,诗人以静谧的背景开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随后突然间,潮水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寂静,带来了声响。这种突变不仅在自然现象上有所体现,也寓意着生活中不经意间的变化和冲击。
接着,“亦能骇视听,终觉壮心情”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潮水带来的震撼效果。它不仅让人的视觉和听觉受到冲击,更激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人心情为之壮阔。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暗示了人在面对强烈情感或重大事件时内心的波动与成长。
“于世常存信,为人类不平”这两句,诗人将视角转向社会层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关切。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背景下,诗人呼吁人们坚守诚信,勇敢地为正义发声,体现了其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广陵空见说,何似此分明”一句,以广陵(今江苏扬州)的传说故事为引,对比之下,诗人认为眼前的潮水景象更加直接、清晰地展示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理,暗含了对当下现实的思考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听潮这一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