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游开母祠,暮抵紫虚谷。
千峰挂夕阳,犹指中寺宿。
山空无人声,暝色满草木。
乱石碍饥马,荒榛走惊鹿。
深林怪禽号,绝壑山鬼哭。
照涂藉流萤,呻吟愧僮仆。
乙夜扣禅扉,孤灯耿幽绿。
犹疑梦寐中,对榻眠空屋。
晨游开母祠,暮抵紫虚谷。
千峰挂夕阳,犹指中寺宿。
山空无人声,暝色满草木。
乱石碍饥马,荒榛走惊鹿。
深林怪禽号,绝壑山鬼哭。
照涂藉流萤,呻吟愧僮仆。
乙夜扣禅扉,孤灯耿幽绿。
犹疑梦寐中,对榻眠空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山林之间的独自夜宿经历,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心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孤寂与超然的情怀。
“晨游开母祠,暮抵紫虚谷”两句设定了诗人的行程,从早晨开始游览到晚上抵达目的地,构建了一天时间跨度的旅途场景。这里,“母亲庙”和“紫虚谷”作为具体的地名,不仅指示了空间位置,也暗含了神秘与超自然的氛围。
“千峰挂夕阳,犹指中寺宿”描绘了夕阳下的山峦,以及诗人选择在寺院中过夜的情景。这里,“千峰”和“中寺”都是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的常见元素,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置于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之中。
接下来的“山空无人声,暝色满草木”则是对夜晚山林的描述。这里,“山空”和“无人声”营造出一种深邃幽静的氛围,而“暝色”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与冷清。
“乱石碍饥马,荒榛走惊鹿”两句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活动的描绘,强化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感。这里,“乱石”和“荒榛”都是野性生长的形象,而“饥马”与“惊鹿”的出现,则让读者感受到山林中的生命活力。
紧接着的“深林怪禽号,绝壑山鬼哭”则是对夜晚声音世界的描绘。这里,“深林”和“绝壑”都是常用来表达遥远与幽深的地方,而“怪禽号”和“山鬼哭”的出现,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恐怖与神秘。
“照涂藉流萤,呻吟愧僮仆”两句描绘了夜晚的光线与诗人的心境。这里,“照涂藉”和“流萤”都是对昏暗中闪烁光芒的生动写照,而“呻吟”则传达了一种悲凉与自责的情感。
最后,“乙夜扣禅扉,孤灯耿幽绿。犹疑梦寐中,对榻眠空屋。”通过对夜晚敲击寺门和独自守着孤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精神世界中的寻求与超脱。这里,“乙夜”、“禅扉”、“孤灯”都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而“梦寐中”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现实与梦境边界的模糊认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孤独旅途以及他在精神层面上的超脱与宁静。
弹铗无门,漂泊江南,那不思归。
记秋宵把袂,襟期落落;寒窗染墨,想入非非。
北斗金高,三都文贱,冻死谁人为解衣。
君归矣,有南陔白发,绕膝相依。还期。刷羽骞飞。
慢惆怅知音世所稀。任天无老眼,权时蹭蹬;
人刚绿鬓,不久栖迟。
我买江鱼,君沽鲁酒,行矣安仁醉莫辞。
销魂处,是桥霜店月,雁阵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