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山西又向西,雨和春雪旋成泥。
风吹迭巘云头散,月照平湖雁影低。
拄杖负书寻远寺,倩童牵鹿渡深溪。
今朝独宿岩东院,唯听猿吟与鸟啼。
路入山西又向西,雨和春雪旋成泥。
风吹迭巘云头散,月照平湖雁影低。
拄杖负书寻远寺,倩童牵鹿渡深溪。
今朝独宿岩东院,唯听猿吟与鸟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云门东客院过夜时所见的山中景象,充满了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首联“路入山西又向西,雨和春雪旋成泥”描绘了进入山西后,道路蜿蜒曲折,春日里夹杂着雪花的雨水使得路面变得泥泞不堪。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颔联“风吹迭巘云头散,月照平湖雁影低”则转而描写风起云涌,山峦在风中起伏,云雾散去,月亮洒下清辉,平静的湖面上雁群低飞,画面宁静而富有诗意。这一联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
颈联“拄杖负书寻远寺,倩童牵鹿渡深溪”描述了诗人手持拐杖,背着书籍,寻找远处的寺庙,而小童则牵着鹿,渡过深溪的情景。这一联体现了诗人的求知精神和对自然的亲近,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
尾联“今朝独宿岩东院,唯听猿吟与鸟啼”点明了诗人独自在岩石东侧的客院过夜,只能听到猿猴的哀鸣和鸟儿的啼叫。这一联以声衬静,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捕捉,展现了一幅静谧而又富含哲思的画面,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榆塞重来冰雪里,冷入鬓丝吹老。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
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山绕。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
混融成。大圆觉海峥嵘。
性珠显、恢弘祖意,慧风通、虚谷传神。
有中无、无中有有,应变处、廓尔纵横。
坦荡融通,杳冥豁爽,澄澄一混体无荣。
证动静、俱忘何在,触处露圆明。
如如貌、莫形莫状,真净真清。
灵通像、不增不减,罄劫一段光荣。
无限域、含容万有,遍四海、三际充盈。
荏苒冲虚,无离无坏,浩然一点括长生。
证未有、巍巍极致,奇特体妍精。
这模样、人能悟入,与道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