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诗何自,端由情性来。
递看六朝变,谁障百川回。
雅正方堪则,艰深岂是才。
虞廷缅赓载,庶事咏康哉。
借问诗何自,端由情性来。
递看六朝变,谁障百川回。
雅正方堪则,艰深岂是才。
虞廷缅赓载,庶事咏康哉。
此诗《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其三十一)诗》出自清代诗人弘历之手。弘历,即乾隆皇帝,对古诗词颇有造诣,此诗亦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首句“借问诗何自”,以设问开篇,引出对诗歌来源的思考,暗示诗歌源于情感与性灵。接下来,“端由情性来”一句直接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情感与性情,强调了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递看六朝变,谁障百川回。”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历史的变迁比作流水,表达了对历史更迭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诗歌传承与变革的思考。六朝的更替象征着时代的变迁,而“谁障百川回”则表达了对阻碍诗歌发展力量的反思,寓意着对诗歌生命力的肯定。
“雅正方堪则,艰深岂是才。”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诗歌的风格与难度。前句“雅正方堪则”强调了诗歌应追求高雅、正直的品质,后句“艰深岂是才”则否定了过于艰涩复杂的风格,认为真正的才华不应体现在形式上的复杂上,而应体现在内容的深刻与表达的自然上。
最后,“虞廷缅赓载,庶事咏康哉。”这两句引用了古代典故,表达了对诗歌能承载历史、反映社会生活的期待,以及通过诗歌歌颂和谐社会的愿望。其中,“虞廷”指的是古代帝王虞舜的宫廷,这里借指古代的盛世;“缅”表示久远,这里意指古代诗歌的悠久传统;“赓载”意味着连续不断,这里指诗歌的传承;“庶事”泛指各种事物,这里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咏康哉”则是歌颂和平、繁荣的意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弘历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的美好愿景。通过对比、引用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诗歌本质、发展历程及社会功能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