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为宝,唯善以为宝,则财恒足矣;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又从而招之。
无以为宝,唯善以为宝,则财恒足矣;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又从而招之。
此联出自清代俞樾所作《财神庙联》。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是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他以学问渊博、诗文卓著而闻名,此联正是其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独特见解。
“无以为宝,唯善以为宝”,开篇即道出了作者对于财富的看法,认为真正的财富并非金银财宝,而是善良与美德。这种观点超越了物质层面,强调了精神价值的重要性。
“则财恒足矣”紧承上句,表明只要内心富足于善,外在的物质财富自然会持续充足。这是一种内敛而深远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又从而招之”,进一步阐述了获取财富的原则。这里的“义”指的是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只有在遵循正义的前提下获取财富,人们才会心悦诚服,甚至主动寻求这样的行为。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约束,也是一种社会共识的体现,强调了财富获取的正当性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整体而言,此联不仅富有哲理,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伦理的深刻洞察。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使财富成为造福社会的力量。
芸帙缃函系所思,玉人郑重远相携。
闷来只仗琵琶写,说处仍防鹦鹉知。
破镜刀环寻旧约,琼枝璧月费新词。
莫嫌大雅凋零尽,犹有春风属扫眉。
五月火云烧幽州,大风驱之云不流。
昨夜雨来不盈掌,山鬼叫啸农为愁。
远闻秦中黑霜下,化作??飞满野。
秦人瘠畏越人视,君今西去胡为者?
道是终南山色佳,四时众壑鸣风雷。
莲花百丈青到眼,骑龙直上升仙台。
君家昔人东陵老,种瓜却解尘缨早。
我欲随君问故侯,何由共踏青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