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邵横庵之秦中》
《送邵横庵之秦中》全文
明 / 程可则   形式: 古风

五月火云烧幽州,大风驱之云不流。

昨夜雨来不盈掌,山鬼叫啸农为愁。

远闻秦中黑霜下,化作??飞满野。

秦人瘠畏越人视,君今西去胡为者?

道是终南山色佳,四时众壑鸣风雷。

莲花百丈青到眼,骑龙直上升仙台。

君家昔人东陵老,种瓜却解尘缨早。

我欲随君问故侯,何由共踏青门道。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五月炎热天气中,大风与雨水交替的情景,以及秦中地区霜降后景象的变化。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幻,同时也融入了对友人邵横庵前往秦中的关切与祝福。

首句“五月火云烧幽州”,以“火云”形象地描绘了夏日的酷热,仿佛整个幽州都被炙热的火焰笼罩。接着,“大风驱之云不流”一句,通过大风的吹拂,使得云彩无法停留,生动展现了风力的强大。

“昨夜雨来不盈掌,山鬼叫啸农为愁”两句,描绘了夜晚突然而至的小雨,虽然雨量不大,但对于山中的鬼神和农民来说,却带来了担忧。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山鬼以情感,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接下来,“远闻秦中黑霜下,化作??飞满野”描述了秦中地区霜降后的景象,霜雪覆盖大地,形成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诗人巧妙地将“??”(一种鸟名)比喻为霜雪,形象地表现了霜雪在田野上飘扬的情景。

“秦人瘠畏越人视,君今西去胡为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邵横庵西行的关心,询问他为何要前往秦中,既体现了对友人的关怀,也流露出一丝不解和担忧。

“道是终南山色佳,四时众壑鸣风雷”赞美了终南山的美景,四季之中,山间溪谷中风雷之声不绝,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莲花百丈青到眼,骑龙直上升仙台”描绘了终南山中莲花盛开的壮观景象,以及想象中乘龙升仙的超凡脱俗之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最后,“君家昔人东陵老,种瓜却解尘缨早。我欲随君问故侯,何由共踏青门道。”诗人回顾了邵横庵家族的历史,表达了希望与他一同探访故人的愿望,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历史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变化,还蕴含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历史的追忆,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

作者介绍

程可则
朝代:明

(1624—1673)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周量,一字湟溱,号石臞。少时从学于陈邦彦。入清,顺治九年会试第一,被排挤不得与殿试。十年后,试授中书。历兵部郎中、桂林知府。广交游,以诗文名世,与王士禛等交好。有《海日堂集》等。
猜你喜欢

辞众颂

四十九年,一场热鬨。八十七春,老汉独弄。

谁少谁多,一般作梦。归去来兮,梅梢雪重。

(0)

颂古四首·其四龙牙问翠微临济佛法大意

驾与青龙不解骑,人人尽道阿师痴。

烂泥中有伤人刺,三度曾施陷虎机。

(0)

曾仲共和予春日登滕王阁诗盖旧诗也复次韵

西江东畔见江楼,江月江风万斛愁。

试问海潮应念我,为将双泪到南州。

(0)

次韵即事二首·其二

寄榻逢僧夏,登场喜麦秋。

一风将浃日,四月尚重裘。

去矣吁何及,归欤幸少休。

雨晴寒自戢,桂魄更添愁。

(0)

宝峰读驹父壁间诗次其韵二首·其二

仲氏趣玄远,造诣非尺寻。

谁云干戈际,获睹金玉音。

七日南山雾,一鸣幽谷禽。

依然拂尘壁,愁绝见予心。

(0)

和四十伯父见寄二首·其一

入夏情怀转不中,多愁多病愈乖慵。

匡诗该博终难继,蒋径幽閒颇愿从。

赖得古文消日月,更无佳友话心胸。

吾宗幸有边经笥,却得时时一叩钟。

(0)
诗词分类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诗人
严羽 刘秉忠 武元衡 柳宗元 高攀龙 吾丘衍 陈陶 谢灵运 张养浩 曹唐 孙思邈 王贞仪 马戴 洪皓 刘敏中 吴筠 范当世 陈继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