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空悲泉下魂,朝来新火暖千门。
相沿南圃游春日,浪迹东山著屐痕。
人坐绿茵芳草地,鸟啼红树杏花村。
钟声半岭萧郎寺,拟觅高僧封榻论。
寒食空悲泉下魂,朝来新火暖千门。
相沿南圃游春日,浪迹东山著屐痕。
人坐绿茵芳草地,鸟啼红树杏花村。
钟声半岭萧郎寺,拟觅高僧封榻论。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登胶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厚的季节氛围和人文气息。首句“寒食空悲泉下魂”,以寒食节的哀思引出主题,暗含对逝去之人的怀念。接下来,“朝来新火暖千门”则转而描写清晨新火燃起,温暖了千家万户,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沿南圃游春日,浪迹东山著屐痕”两句,通过“相沿”和“浪迹”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在春日里游园赏景的欢乐与自由,以及在东山留下足迹的探险精神。接着,“人坐绿茵芳草地,鸟啼红树杏花村”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鸟鸣花香,充满生机。
最后,“钟声半岭萧郎寺,拟觅高僧封榻论”则将视角转向寺庙,钟声悠扬,似乎在召唤着寻求心灵慰藉的人们。诗人想要找一位高僧,封榻而论,探讨人生哲理,表达了对智慧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明时节的自然美景和社会生活场景,同时也融入了对生命、自然、人文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鄙夫仕四方,所谋止其身。
达人偃一室,所急在斯人。
先生少耽学,晚岁力弥勤。
论世必观变,推陈自知新。
苟为不识时,害与蟊贼均。
二帝三皇来,坟典垂圣真。
李斯虽祸秦,后王多所因。
赵宋既代周,弭乱咨元臣。
自云悉考镜,可以豫经纶。
惜哉世莫知,独与吾党亲。
迩来文章敝,剽窃无根源。
及乎施之用,羹涂而饭尘。
绝学傥可绍,岂不在逸民。
六十未云老,我愿从讨论。
庶几俟来哲,无令大道湮。
寒风吹林薄,白日怆以黄。
呼鹰登高台,走马硊石冈。
狡兔起草间,裂脑厉秋霜。
割鲜青山隅,藉草传羽觞。
落叶入我杯,细细波悠扬。
平楚正萧瑟,感此情弥长。
云中姿天骄,胡尘暗边疆。
杀将屠我城,主辱臣未僵。
徒令哂千秋,何以慰遐荒。
合当捐微躯,雪耻左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