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卧此东峰,出处无□衅已丛。
洛蜀党成疑误国,熙丰法敝竟缘公。
争墩已赋三山石,记里犹传九曜宫。
漫向春风寻旧泽,生平功过史书中。
十年高卧此东峰,出处无□衅已丛。
洛蜀党成疑误国,熙丰法敝竟缘公。
争墩已赋三山石,记里犹传九曜宫。
漫向春风寻旧泽,生平功过史书中。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来泰对北宋名相王安石(人称“荆公”)故居的感慨之作。诗中以“十年高卧此东峰”开篇,描绘了王安石晚年隐居的生活状态,暗示其政治生涯的起伏与最终的归隐。接着,“出处无□衅已丛”一句,表达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遭遇,无论是出仕还是退隐,都伴随着诸多争议和非议。
“洛蜀党成疑误国,熙丰法敝竟缘公”两句,揭示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改革措施在当时社会中的复杂影响。洛蜀党指的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官员群体,而熙丰法则是指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政策。这两句诗认为这些改革虽然初衷良善,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混乱或失败,其中“竟缘公”强调了王安石个人在这场变革中的角色。
“争墩已赋三山石,记里犹传九曜宫”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王安石故居的历史痕迹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赋予了故居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感。这里的“三山石”和“九曜宫”可能是指故居内的特定建筑或景观,它们成为了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被后人铭记。
最后,“漫向春风寻旧泽,生平功过史书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王安石一生功过是非的思考。他认为,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和贡献最终会被历史记录下来,供后人评说。整首诗通过对王安石故居的追忆,展现了对这位历史人物复杂情感的深度思考,以及对其改革思想和人生轨迹的深刻反思。
太和酒楼三百间,大槽昼夜声潺潺。
千夫承糟万夫瓮,有酒如海糟如山。
铜锅镕尽龙山雪,金波涌出西湖月。
星宫琼浆天下无,九酝仙方谁漏泄。
皇都春色满钱塘,苏小当垆酒倍香。
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
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
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今年和气光华夷,游人不醉终不归。
金貂玉尘宁论价,对月逢花能几时。
有个酒仙人不识,幅巾大袖豪无敌。
醉后题诗自不知,但见龙蛇满东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