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罡风吹鹖冠,扶桑碣石倚筇看。
乾坤一指浮空界,日月双珠在晓盘。
雨过黄龙初返洞,烟销玉女静临坛。
寻真丹灶行应得,未信刀圭不羽翰。
万里罡风吹鹖冠,扶桑碣石倚筇看。
乾坤一指浮空界,日月双珠在晓盘。
雨过黄龙初返洞,烟销玉女静临坛。
寻真丹灶行应得,未信刀圭不羽翰。
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首联“万里罡风吹鹖冠,扶桑碣石倚筇看”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广阔无垠、风起云涌的画面,仿佛万里之遥的罡风正吹动着鹖冠,而诗人则站在扶桑与碣石之间,手持筇杖,远眺这壮丽的景象。颔联“乾坤一指浮空界,日月双珠在晓盘”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宏大的自然景观,将天地比作一指,日月比作双珠,置于晓盘之中,既展现了宇宙的浩瀚,又赋予了日月以生动的形象。
颈联“雨过黄龙初返洞,烟销玉女静临坛”则转向了对罗浮山独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雨后的黄龙洞,烟雾散去,玉女静立于坛上,这一场景既充满了自然的宁静之美,也暗示了罗浮山的神秘与神圣。尾联“寻真丹灶行应得,未信刀圭不羽翰”表达了诗人对于探寻道家修炼之地的渴望与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道家修行方法的深信不疑,认为通过实践(寻真丹灶)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不羽翰)之上。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罗浮山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道家文化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
太初一点,本灵明、元自至纯无杂。
执着些儿千里远,悟得只消时霎。
方寸中虚,纤尘不立,何用调庚甲。
承当得去,目前方信无法。
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
信手拈来君荐取,无罅岂容针剳。
人我山头,是非海里,更要知生杀。
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
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
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
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除此外都无。
说与洞蟾子,定里作工夫。守为胎,用为窍,假为符。
既明此理,何须苦泥墨和朱。
若使精凝气固,便可驱雷役电,妖怪悉皆诛。
行满功成日,谈笑谒仙都。
雁双双、正飞汾水,回头生死殊路。
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摧劲羽。
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诗翁感遇。
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仍为汝。
小草幽兰丽句。声声字字酸楚。
拍江秋影今何在,宰木欲迷堤树。霜魂苦。
算犹胜、王嫱有冢贞娘墓。凭谁说兴。
叹鸟道长空,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酒酣肝胆露,把手共高歌。
中年底用离别,作恶渐应多。
春尽江头苦雨,日暮风沙万里,重俯大江沱。
行李几时发,别意满琵琶。仲宣楼,桓公柳,少陵花。
别时政自凄断,忍听祢生挝。
宁作丈夫意气,莫作妻孥恋嫪,后会渺无涯。
风外柳花急,骏马夹轻车。
琪树锵鸣,春冰碎落,玉盘珠泻还停。
渐一丝风袅,悠扬青冥。
疑把红牙趁节,想有人、记豆银屏。
何须数,琵琶汉女,锦瑟湘灵。
追思旧时胜赏,醉几度西湖,山馆池亭。
惯依歌花月,按舞娉婷。
岁晚相逢客里,且一尊、同慰漂零。
君休惜,吴音朔调,尽与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