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面。开头“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两句,设置了一个宁静而又深远的自然环境,诗人居住在一片寂静的森林之中,而那座著名的终南山就在台阶下方。接下来,“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表达了诗人躺于高处的床榻之上,从容不迫地观望着天地之间广阔无垠的景象。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两句通过对流动变化的云和归来的鸟的询问,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生生世世的感悟,以及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淡然态度。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则深化了这种超脱的心境。这里的“问义”意味着探讨宇宙人生的意义,“天人接”指的是天地之间的交流与和谐,而“无心世界闲”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不为红尘所动的境界。
最后,“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透露出诗人对于那些真正的大隐士的赞赏。他们不为世俗所知,却在自然中找到归宿,而“兄弟自追攀”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精神状态的向往和自我认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山林生活、超然的哲学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内心中追求一种远离尘世、接近自然和自我精神世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