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畏不深,宿水畏不曲。
山深方隔尘,水曲斯远俗。
鸣榔嘉荫下,红贴春波绿。
长笑桃源客,千载炫耳目。
居山畏不深,宿水畏不曲。
山深方隔尘,水曲斯远俗。
鸣榔嘉荫下,红贴春波绿。
长笑桃源客,千载炫耳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首句“居山畏不深,宿水畏不曲”开篇即点明了对山深水曲的向往,山的深邃能隔绝尘世的喧嚣,水的曲折则远离世俗的纷扰。这种对自然环境的追求,体现了古人对于心灵归隐的渴望。
接着,“山深方隔尘,水曲斯远俗”进一步阐述了山深水曲的妙处,不仅能够提供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世俗的避世之所,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与升华。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鸣榔嘉荫下,红贴春波绿”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茂密的树荫下,渔人敲击着船桨,发出悦耳的声音;春日的水面被映照得一片红绿相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最后,“长笑桃源客,千载炫耳目”以桃源客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桃源客象征着那些寻找理想之地的人们,而“千载炫耳目”则强调了自然之美跨越时空的魅力,让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感慨,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海隅荒怪有谁珍,零落珊瑚泣季伦。
法供坐令微物重,色难归致孝心纯。
只疑薏苡来交趾,未信蠙珠出泗滨。
愿子聚为江夏枕,不劳挥扇自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