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豪气欲先民。卦有容民。数有司民。
岂期编户作齐名。畜我恒民。荣我中民。
长吟陇亩一遗民。高阳贱民。襄阳酒民。
相忘总是葛天民。不是尧民。还是舜民。
少年豪气欲先民。卦有容民。数有司民。
岂期编户作齐名。畜我恒民。荣我中民。
长吟陇亩一遗民。高阳贱民。襄阳酒民。
相忘总是葛天民。不是尧民。还是舜民。
这首清代董元恺的《一剪梅·其二》民歌,以“民”字为主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情感。首句“少年豪气欲先民”,描绘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怀抱为民造福的壮志。接下来的“卦有容民,数有司民”,借用了卦象和数字的概念,表达出对民众的关怀和责任。
“岂期编户作齐名”表达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即原本平凡的户籍百姓也能享有同等的荣誉。“畜我恒民,荣我中民”,体现出诗人希望长久地庇护和提升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长吟陇亩一遗民”中,诗人自比为在田野间吟咏的隐逸之士,虽身为民间,却心系天下。
“高阳贱民,襄阳酒民”,这里的“高阳”和“襄阳”可能是地名,也可能象征着悠闲与世俗的生活,而“贱民”和“酒民”则带有自嘲和淡然的态度,表明诗人不以身份贵贱为意,更看重内心的自由和百姓的幸福。
最后,“相忘总是葛天民,不是尧民,还是舜民”,诗人以“葛天民”自喻,向往的是远古淳朴的社会,不拘泥于现代的等级制度,而是追求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治理下的平等和谐。整首词通过“民”的不同形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民生的关注。
重重叠叠阴云痴,疾风骤雨常淋漓。
横流潏㶁昼夜响不息,大塍小岸日欲倾倒无能支。
为问天公如何不肯暂时霁,得非怪我噤口不作诗。
老夫今日作诗矣,天公自合生欢喜。
早赐旸光照四方,丁宁农夫作急为我车出田中水。
烂苗或有回生理,但得官租不负民不饥,敢惜妻孥饱糠秕。
十二峰头云似絮,十二峰下翻盆雨。
朝朝暮暮雨复晴,不知谁是阴晴主。
中有美人高髻鬟,神宫杳杳居深山。
人间有路不可往,云屏雾障愁跻攀。
怀王夜宿无人共,忽有山灵入幽梦。
醒来不见意中人,但觉阳台曙光动。
侍臣宋玉多才名,高唐一赋深有情。
自言亲到巫山里,美人再会如平生。
云雨当年只如此,襄王却是无名子。
后人不解真是非,误把遗迹著诗史。
巫山高,高嶙峋,楚宫花木今几春。
何时倚棹危峰下,一吊襄王父与臣。
狭径穿山腹,盘盘雄历此。
吴王三千剑,意以是为砥。
铁髓积广面,岁久色尚紫。
石槩奇窾窍,此以平为美。
坐阅今古人,当不知千几。
集坐毕一时,僔僔嫌如市。
况乃实不及,千名何以始。
准彼释氏诞,万亿未为耻。
俗惊少摄多,走观信而喜。
我登纪夜吟,其面月如水。
杨子时莫偕,清篇触倡起。
历历到以意,不游与游比。
语语尽括石,石举在诗矣。
使石尚化玉,倏忽鬼入耳。
玩之灵光生,戛之雅音倚。
气复蒸春云,诗又在石里。
瑟缩愧我辞,荆棘碍步履。
自笑邯郸人,胡为强追拟。